2016-02-18 08:3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编者按:郭璋,一个来自东北的年轻女孩,2015年9月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她来到了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学校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支教过程中,她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她与班上42个“娃娃”之间发生的故事和感情纠葛。通过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事,我们清晰而真切地感受到这个90后大学生身上所承载的厚重的责任、担当与使命。
支教故事:孩子在随堂测验中收获自信(26)
从来到刘家洼学校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我就发现,孩子们普遍基础差。
第一次小测验是语文第一课的基本内容,八个词语、四个多音字、四个词语解释,这些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我觉得没什么压力。测试结果:全班四十二人,一人全对,四人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其他都是空白。看着他们的小测验试卷,再想想课上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甚至有人想把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我真的笑不出来,我很着急!
刚开始的每天一考对于我、对于学生们都很不适应。他们会感觉压力太大,基础差的同学更是记忆困难,毕竟语文的积累讲求日积月累。我呢,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去批改42个同学的小测验,每个词、每个字、每一个拼音,甚至拼音的声调,我都看得仔细。再加上要备语文和思想品德两门的课,我显得有些吃不消。即使这样,每当我发现哪位同学有进步,哪怕多写对了一个词,我都会写上评语,鼓励他,让他知道他的努力是有回报并且老师都看在眼里。对于四个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同学,他们的试卷我从不打错号,只要他们写,哪怕写对了一个拼音,我都画上大大的对号,让他们知道:你可以的!这样的日子在继续,在坚持,我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孩子们也相信,他们在不懈的努力!
经历了快半个月的阴天,刘家洼的天终于晴了。我发现天晴并不是一瞬间,而是渐渐地、慢慢的。
半个月过去,现如今孩子们每天都会在早读准备好测验的本子,桌上跟语文有关的东西全都收好,一个个坐得笔挺,等待我口中念出的第一个生词,42支笔在一笔一划的写,42个大脑在快速的回忆,42颗心在努力记忆。每一次最让我感动的瞬间就是,他们在默默地比谁写的最快最好,写完后立即抬头坐好,眼睛齐刷刷的看着我,好像他们想要从我的眼神中看出下一个要考的词语是什么一样。有时我会问,你们猜我下一个要考啥,大家都兴奋地抢答,当我在下一秒说出要考的词语时,猜对的同学嘴角上翘……
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摸索,适应中结束了。周末给学生们两天时间自行复习,跟他们说好了,周二晚自习来一次“大考”。他们问我怎么考,我说,你们猜!
周二的晚自习终于在期待中到来了,其实我也很紧张,对他们是测验,对我也是检验,我的方法到底可不可行?!
我的考试方法是这样的,依照之前班级分的四个学习小组,每组派五名同学作为代表,自行安排上场顺序;将黑板分成四个区域,每组一块;听写的过程中场上同学书写错误,下场回到自己座位,补位同学继续;最后决出优胜小组和全场表现最佳的同学。其他没有上场的同学在下面照旧听写,场外全对的也会有奖励。当然,我之前答应他们的奖励早都摆在了讲桌上——网购的记作业的小本子、小笔筒等等。
每个小组选人参赛的时候我就发现,大家都在鼓励自己小组学的好的同学,我看得出即使稍微差一点的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毕竟代表小组去比赛赢了是有集体荣誉感的,是光荣的事。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荣誉是非常总要的!
比赛开始,第一位参赛同学写的小心翼翼,生怕出了错,可能第一次拿起粉笔站在黑板前并且还代表自己小组气氛格外紧张。我没有进行安慰,因为我知道这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锻炼心理素质的机会。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速度渐渐停了下来,有人回头求助队友。“淘汰”开始了,场上场下一声都没有,只有写字和我讲考题内容的声音。
比赛进入到了焦灼的状态,一二组已经与奖励无缘,场上还剩三名同学。两名女同学和一位男生还在努力地写着。最后一首古诗《龟虽寿》默写结束后,我仔细观察每组参赛同学的表现。有的十分惋惜,连连摇头叹气;有的欢呼雀跃。场上,第三组的女同学很不好意思的看着自己的队友,因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写成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真的就是差一点,“一点”而已;为第四组赢得胜利的男生笑容已经挂在脸上。经检查,场下的同学正确率也已经达到了80%,包括那四名同学,除了自己的名字,简单的词都能写对了。
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
一个价值几毛钱的小本子递到替本组参赛的同学手上。优胜小组本组学期评比分数加五分,好多人都在感叹和惊讶,更多的是羡慕和自豪的声音。
本场表现最佳的同学,正确率98%,她的奖品是一个笔袋。在接过笔袋的时候我发现她的手是颤抖的,我把她拉倒身边,揽住她的肩膀,轻轻地拍了两下,她终于高兴的抬起头看着大家。我知道,她很腼腆、很害羞但她也很要强,她一定会为了那2%而自责,没关系,老师相信你,同样的问题这辈子你都不会再错了!
下课铃适时的响起了,美好而又充实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下课!同学们再见!路上注意安全!”
“老师再见!”
孩子们,我们的每天一考,我们的日积月累,我们的一站到底,初见成效!
加油!加油!加油!
(郭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刘家洼学校。)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