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现在很多家庭都认识这点,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抓。但是面对生存竞争的加剧,很多家长没有时间带孩子,都把孩子丢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老人需要这份交流,也能够带孩子,因为它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天真。我们不是经常说老顽童吗,其实就是这一说。然而,我们应该考虑到老人和孩子之间的代沟。老人是靠回忆度余生的,他们思考问题很成熟,这样,长期和孩子在一起,势必也影响到孩子的过早的成熟,显得老气横秋。正像那蔑视、冷漠的眼神的产生。而长期的父母和孩子的陌生,必然会导致孩子性格上的倔强、冷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很多家长没有考虑这么多,他们或者认为孩子和父母呆多了会产生依靠思想,这样反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我要说的是,他们很伤心。因为有很多父母连给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都不能陪着在他(她)身边。更不必说交流和相互沟通了。我们知道很多家长反对孩子早恋,认为会影响学习,但是,克曾有人想过为什么早恋的年龄不断提前和覆盖面越来越广呢?其实,这和家长不能及时地和孩子们沟通有一定的关系。我很佩服我一个同学和他的老爸的关系--以哥们相称。他们无所不谈。这样话,还会有背着父母谈恋爱的事吗?
其实家庭才是教育孩子做人的真正地方。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的身上的东西,很多来自于父母(当然由爷爷奶奶带孩子的话另当别论)。父母对海的作任何处事的影响是终身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在成才路上,父母对他们有很大的负责,可谓任重而道远。首先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事。没有很好的人格的人,成不了大气候,也不会有出息。
教育,其重心在育,而不在教。我倒觉得应该改为育教的。而现实中却经常本末倒置。家长、学校之重视学习成绩,学校关注更多的还是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受歧视,受冷落。我们一直在忙着教育体制改革,似乎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体制。减负,其实只是口号,学校变戏法的同样让学生买一大堆的资料,补习班,暑期补课……很多东西走于流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没必要考虑很多,只要是真为孩子着想,我想我不会在大街上听到几个上二三年级的小学生说上学真无聊了。其实改革很简单,只要围绕孩子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就能减轻他们的负担,就能制定出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制度。另外,在教育制度这块,我们希望教育部门能制定出长远的适宜孩子发展的方针政策。在教育方面,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未来的资源抢夺最凶的不是淡水资源的抢夺,而是人才的抢夺。美国在这方面给国外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尽力的留住本国、外国的人才。孩子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人才。我们的国家要发展,民族要长存,人才的储备将起决定作用。所以,国家对教育很重视,家长也应该从各方各面的重视起来。要知道,每个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是单代表一个家庭,那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问题。
突然间我想到了影片《麻辣教师》里有这样一句话:上课,只要有老师和学生就行。教育,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为孩子着想,育人为本,教学相长,从抓好质量的角度,着重考虑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不应该要求什么全面的人才,全才只有给那些有余力的人才有用,而我们大多的人既然只从事一个行业,就要求高专业化的人。素质教育其实并不是为了培育全才,世界上也不会有哪个国家专门培育全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硬性的规定和苛求反而会扼杀人才的灵性和领悟能力,正像家长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会磨掉孩子的想象力和天性一样。当一群孩子丢掉了天性和稚气,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恐怖。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现在的教育不再穷了,可孩子还苦着。我们还要做得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企业
文化节上表演突显出艳丽、壮观,讲究排场。企业有资金,所以有资本请一些专业的人来演,现代,后现代,奔放,疯狂,激情 ,赤裸都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演出所表现的。
企业有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的作用,很多有历史的企业都知道,而且在建设中很重视这一点。譬如,希尔顿的微笑服务。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的形象有影响,而且关系到企业稳定乃至生存的大问题。
搞活了的是企业,在文化方面,企业也搞的很灵活。借鉴很多先进的东西。譬如在管理方面。我大学实习的酒店就是应用法国雅高的管理模式。所以,凝聚在这个酒店里的人性化管理很受员工的好评,如老总经常和员工谈心,时常举办一些娱乐活动。我在想,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外在上都很注重形象,好的企业更是讲究文化,企业可曾考虑过为大众文化开拓做点什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