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努汗大爷对我滔滔不绝的讲着这几年托斯特村的变化,我的思绪已悄然回到了6年前,大学毕业时,那意气风发的时候。04年4月,校园里,到处张贴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宣传海报,听着校园广播里播放着,这时代的召唤,看到同学们都在踊跃报名,我的心,沸腾了。祖国在大江南北召唤者有志青年们来我们西部,来我们新疆做奉献,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新疆人,怎么能甘心落后呢?离别静谧的校园和繁华的都市,到基层建工成才,这才是主旋律。想到我家乡吉木乃县是国家扶持开发重点县,由于水资源的匮乏,经济极不发达,条件十分艰苦,所以我决心以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吉木乃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成长自己,为家乡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回到家乡后我被分配到了县政府办公室,主要承担翻译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提高自己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一个平台。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经常高不成、低不就。他们不能俯下身子把自己放到基层、放到一线,只把自己的眼界投向大城市,没有人生的正确定位,不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能量,但当时的我,不满足现状,始终坚信只有坚持在基层工作不懈的努力,才会做出一定的成绩。
2005年9月,吉木乃县招录了村干部。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投身基层工作这条道路。结果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村干部行列,也实现了自己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再教育,历练意志的梦想。之后我主动向组织要求到最艰苦的乡村去。经过组织研究,决定将我安排到吉木乃镇别拉尔克村担任科技副村长、兼村团支部书记。
别拉尔克村离国家一类口岸吉木乃口岸仅2公里,属于典型的边境村,全村118户、500多人口。村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村里不要说没有常年性河流,就连小溪也没有,农牧民只能靠天吃饭,收入很低,大都生活在贫困线上。
来到别拉尔克村后,我看到村里”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于是积极号召村民们参加农村改厕工程,兴建环保沼气池。要让村民们接受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很困难,于是我就挨家挨户的去做思想工作,介绍环保沼气池的各种好处,碰壁一家,我就再走一家,之后再走回碰壁这家,直到所有的村民都接受这个工程改造。最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逐渐的接受了沼气池,并开始尝试建设。
作为一名科技副村长,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和重担。我首先从深入农牧户进行调查入手,掌握贫困症结;我还翻译有关种植、养殖方面的科学技术和法律法规常识,以宣传单的方式经常到田间地头去发放给广大农牧民,满足他们对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方面的需求;有的家庭因缺少劳动力不能及时收获,我就组织村里的团员青年帮助这些家庭干农活。为了让村民们能够早日富裕起来,我带领村里的团员青年组成了 ”青年装卸队“,共有60余人,实行统一管理,利用农闲时间到口岸去打工,队员每人每天可以拿到差不多50-100元的报酬;我还组织村里那些有理想、致富愿望强烈的青年到口岸经营民族小商品、开饭馆从事商业活动。
记得有一天我刚准备下班时有一个哈萨克大姐满脸泪水地带着一个小女孩来到村委会,那个小女孩鼻子流血不止,那位大姐反映她想把女儿送到医院但不会说汉语。当时很么都没有考虑,赶快找了一辆车把他们送到附近的农十师186团医院,我一边给医生翻译相关病情,一边安慰大姐,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小女孩的血止住了,我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这件事使深深地感触到基层农牧民对政府、对我们村干部的信任和依靠是多么的强烈,我也为我能够帮助他们而感到开心;也使我懂得了语言的重要性。
以上的这些都是我在基层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小事,他们天天都在像别拉尔克村、托斯特村这样的基层乡村中发生着。我曾经也有过在那些在大城市中一展宏图的志向,来到基层后也羡慕过在大城市的那些同学们光鲜亮丽的生活,但是我不后悔来到基层,因为基层工作培养了我,如果没有这几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就没有现在的,给你们做报告的叶尔包勒。
2006年8月,根据组织安排,我被调到了县委远程教育管理中心工作,2008年被任命为吉木乃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2009年被任命为中共吉木乃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
无论是在乡村工作,还是在办公室工作,我都坚持学习”双语“, 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我的”双语“翻译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双语“成了我梦乡起飞的翅膀而且我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和翻译了《芦荟的医药作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损失》、《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等40余篇作品,在各类报刊发表50余篇信息并参与汉、哈两种语言编写 ”吉木乃县农牧民能力建设工程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