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到喀喇沁时,吃饭问题不好解决,于是,那几天的生活成了名副其实的“游击战”。有时候忙完病人已过了开饭时间,就会饿肚子。后来他自己备了一些炊具,结束了“战争”。虽说自己做饭辛苦了些,但也苦中有乐。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来喀喇沁的35名大学生志愿者却有个临时家庭,其乐融融。谁下班早,谁就开始洗菜、做饭。梁明珠说:人多在一起吃饭特别热闹,跟过家家似的,有时人多凳子不够坐,许多人就站着吃饭。
梁明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执著、诚实、不善言谈。正因如此,他在工作中总是少说多做。他在呼和浩特培训期间就被推选为服务队的队长,得到了大家的信任。为了搞好喀喇沁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工作,他忙里忙外操劳个不停,在奔赴服务地时他光顾着照顾其他志愿者竟然将自己的行囊都落在了火车上。他深深地知道,只有用实际行动才能最好地证明自己,赢得大家对志愿工作的支持。由于几天路上的忙碌劳累,他刚到服务地就得了重感冒,但他仍带病坚持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到服务单位的第二天,他就要求和同事一起下乡,到最基层了解情况。由于自己本身是志愿者,又是服务队队长,要忙单位和志愿者两边的事情,他平均每周都要工作100小时以上,熬通宵成了家常便饭,可他并不在意,他对工作历来是任劳任怨,这一年多的时间他就是在这种高度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中度过的,激情在燃烧,责任在沉淀,虽然很累但却没有怨言。无论哪个岗位,他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自己会干的他努力干到最好,自己不会的他白天干晚上学,他不仅仅是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而且是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做出水平。当领导表扬他时,他却谦虚的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扩大治疗面,拓展服务半径,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到旗光荣院、乡(镇)、学校、社区搞义诊,做宣传。乡镇的交通不便,每次出去,都是步行。或许,连梁明珠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往返于单位与患者家之间,多少次走在黑色的夜幕里。无论是崎岖的山路,还是光滑的冰面,都留下了他无悔的足迹。后来,考虑到下乡义诊路程太远,走路浪费时间,也耽误事,于是他买了辆旧自行车,一来图省钱,二来只求能骑,走路方便,能提高工作效率。其他志愿者见了,都将买自行车的任务交给了他。于是,接连几天,他几乎跑遍了喀喇沁的每个角落,为其他志愿者联系二手自行车。这一点一滴的细节,温暖了志愿者,激励了大家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从此,一有义诊活动,就能看到由志愿者组成的自行车队,还真成为喀喇沁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呢!
梁明珠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历经了生活的艰辛与穷苦,目睹了那些为筹集子女的学费不惜砸锅卖铁、四处借贷的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一直都在努力。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梁明珠认为有使命和义务去帮助他们一起改善生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虽然他的家庭在他加入西部计划队伍之前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母亲病逝,负债累累,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放弃支援西部建设的初衷。至今,他无法想象当时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把悲痛化作力量,把对亲人的歉疚化作力量,发疯般地工作,用服务成果来化解痛苦。因为这个选择,他的青春在血与泪的交织中闪光。
下乡,是梁明珠深入了解喀喇沁医疗卫生现状的有效方式;微笑,则是他与第二故乡百姓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的无声语言。他致力于社会调查,深入了解服务地贫困患者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前往各乡(镇)结核病人家进行贫困病人的生活及家庭情况调查。农村经济的落后,交通的不便,老百姓家中的贫困,住房的千疮百孔,都使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下乡的确很苦很累,有时需要驱车几个小时,还要接着走一段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他从来不会叫苦叫累,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会用他那浓厚的东北口音和群众打成一片。他经常和同事们一起下乡,有时开展线索调查工作在乡下一呆就是半个月,与农民同吃同住。一年多时间,喀喇沁十八个乡(镇)他几乎跑了个遍,对80%的结核病患者进行了经济及家庭情况调查,并用相机对贫困家庭进行图象采集,最终形成了《关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在服务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关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感悟》等论文数篇。另外,他还带领其他志愿者编写了调研集《喀喇沁旗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报告》。问他下乡有什么感触,他说:“当一双双渴求健康而又没钱治病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灵一下子被净化了,除却了很多喧嚣和杂念,留下的只有那些最纯净、最质朴的东西”。说这话的时候,梁明珠一脸的坚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