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身原因
1、不良习惯太多
不良习惯虽然不是违法犯罪,但却是孕育违法犯罪的温床。抽烟是学坏的开始,酗酒是犯罪的促发因素,赌博是违法的重要诱因。在56份调查问卷中,仅有3人没有抽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惯,有15人抽烟、酗酒、赌博全沾,还有15人有过嫖娼的行为,比例达到27.8%。学坏从抽烟开始,酗酒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促发因素,赌博是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相关数据显示,30%的打架斗殴与酗酒有关。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就有18人是属于酒后违法犯罪,占到总数的32.1%。
2、心理状态太差
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中个性压抑和逆反心理的比例较高,容易出现人格障碍。在调查中,75%的人觉得自己的个性受到压抑。从所拥有的资料来看,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易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逞强心理、模仿心理、寻求刺激心理、报复心理、拜金心理、嫉妒心理,我们的调查问卷反映如图表5。
3、法律知识匮乏
普遍认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文化水平低,道德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是共性问题。调查中,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没有听说过”和“只知道名称”的比例为60.1%,这个比例远高于普通中学生。64.3%人表示自己是由于法律意识薄弱才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4、自我权益保护观念淡薄
调查中,72%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表示对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解一点,但不清楚”,更有62.1%的人是由于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才走上歧途。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以致于“以毒攻毒”,即以非法手段维护权益而导致违法犯罪。
(二)家庭原因
1、家庭“失和”
被调查的未成年人只有67.9%的人生活在双亲家庭,21.4%的人生活在单亲家庭,7.1%的人是由其他家庭成员抚养长大,还有3.6%的人是孤儿。他们中高达71.4%的人认为父母的感情对自己的各方面发展很重要,但有近半数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好。少爱型家庭极可能形成未成年人攻击性、冷酷、粗暴、过分敏感和极端自私的不良心理定势,当其不断增长的需求欲在家庭得不到满足时,就试图向社会扩张。
2、家庭“失教”
调查中,41.8%的人认为自己受到的家庭教育有问题。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家庭教育方式一题,数据统计如图。有一半以上的未成年人未受到正确的教育方式。所谓“家长式的粗陋管教”即指当孩子与家长意见不合时,家长不会仔细倾听孩子的想法,甚至粗暴打骂;“一言堂的命令式”是指家长不会打骂孩子,但是在每件事情上都必须听从家长的意见;“不闻不问”是指家长不关心孩子,也不教养孩子。这些教育方法对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很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心理上的畸形发展,甚至使其走向极端。
3、家庭“失才”
调查显示,虽然本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比例高达83%,但仍有51.8%的人希望家人关心自己的学业。可见,他们并非一心向恶。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不能受到很好的管教,73.2%的未成年人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也在初中及以下,更有37.5%的人因为“家人文化程度太低或其他生理原因”无法得到管教。
4、家庭“失德”
在被调查的违法犯罪人员中,23.2%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这里的“家庭暴力”是指父亲老是打骂母亲或是父母老是打骂孩子的情况。家庭成员中有违法犯罪行为被拘留、劳教、判刑的占到14.3%。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
(三)学校原因
1、教育体制不健全
大冶每年都会有一些未成年人初中毕业后直接流入社会,变成社会闲散人员。大冶市公安局现任局长王新华分析:大冶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帮教体制不健全,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是影响大冶社会治安的一大主因。他用了一个简单的公式计算:大冶每年有将近7500名初中生因升不了高中而抛向社会,这其中男性占一半,就有3500名;按照一半能通过各种渠道就业,还有接近1800名;有一半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尚有900人;其中有一半无家长管理,无学可上、无工可做、无家可归的就有450人。这还不包括农村没有上学的、小学没读完的、初中逃学的和文盲等,每年累计不会低于500人,已经连续6、7年,将还要持续若干年,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量很大。据调查发现,近70%的少年犯走过了一条由学生变为流生,再由流生沦为罪犯的道路。
2、德育法制教育缺乏
近几年来,虽然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社会上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许多未成年人仍旧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学校德育法制教育问题这一项。75%的人表示学校开展德育法制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开展情况的调查让人大失所望。
3、学校管理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学校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老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差生缺乏耐心细致的帮助教育等三方面上。
正是由于部分学校教育理念不正确,只注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才导致老师只抓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轻视或放弃另一部分差学生,甚至歧视打击那些升学无望的差生,迫使他们离校。同时,由于班级人数过多的客观原因,老师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教育难免顾此失彼。久而久之,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校中感觉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于是他们就会到社会上寻找安慰和欢乐,其中有不少人因结交坏朋友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其他
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课外活动、逃学行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对学习没有强烈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压力多是来自父母、老师和社会就业;除了学习,上网是主要的课余活动;82.1%的人有过逃学的行为,其中44.6%的人经常逃课,而他们逃课的原因除了学习压力大、做错事怕受处罚外,更多的是为了寻求自由与刺激。这些结果与表现良好的未成年人相比,有较大差别。表现良好的未成年人大多对学校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压力多是来自自己;除学习外,他们的主要课余活动也是上网,但多是为了获取信息;他们极少逃课。
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虽然是学校作为教育职能部门应当发挥的作用,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四)社会原因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大冶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迈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调查中,51.8%的人信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或“金钱万能”,更有一名少年犯在“最想对未成年人说什么”这一题中,答道“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整个社会就是在乱搞。”不良社会风气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全社会的警惕。
2、网络诱因
在调查中,喜欢上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1.4%,他们大多在网吧上网,且上网频率较高,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如游戏、看电视等)。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喜欢上网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未成年人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财力来沉迷网络。但调查中,有30%左右的未成年人承认网络已占据了他们的身心,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冲动,并把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唯一方法。同时,“未访问过共青团系统网站”的人数比例与“浏览过色情网站”的人数比例均为80.4%。由此可见,网络带给这些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这些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也认识到这个问题。53.6%的人认为网络对他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影响,且同意“网络的开放性使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更加严重”的观点。
3、社会管理控制不力
在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管制下,我们所调查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中仍有69.6%将网吧作为自己的主要上网场所--这就是典型的社会管理控制不力的表现。调查显示,除网吧外,67.9%的人将歌舞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作为活动场所。一半以上的未成年人认为适合自己的公益性健康娱乐场所太少,他们只能选择封闭在家,或行迹街头,或沉溺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场所。闲散的未成年人是违法犯罪的主体,如何对这部分人进行有效管理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大冶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特点及原因的分析,我们意识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既需要未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又需要家庭、学校各司其职,还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加大宣传、管理、执法力度。只有通过“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预防体系,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的格局,才能达到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目的。 (黄石大冶市团委 张菡)
点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且越来越呈现暴力型、团伙化、低龄化、作案手段成人化的趋势,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成了一个全社会都在广泛关注的焦点。团中央在今年实施的“西部计划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中,明确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为基层青年工作志愿者的四项任务之一,要求志愿者们围绕这项工作开展志愿服务,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张菡同学在“基层工作学习体验月”期间,紧紧围绕这项任务,深入调研,多方听取和收集相关建议和资料,使自己获得了大冶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详实的资料和数据,文章论述深刻、见解独到,为当地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点评人:共青团湖北省委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吴红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