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政府管理亟待完善。相对于数量日益庞大的农民进城工,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是被动的、滞后的。主要表现是:效率低下的计划式管理占主导地位;重视行政管理,忽视引导机制;重视强制手段,忽视群众参与;重视地方部门利益,忽视共同利益。这些管理方式常常把管理对象推向对立面,违背了管理初衷,诱发了许多负面不安全的因素。
15、城市人的观念亟待改变。城市人歧视、排斥进城务工者的思想依然存在,40%的进城务工青年认为受到过城市人的不公平待遇,90%的有客居他乡之感,不能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有相当多的农民工感到与城市工相比,同工不同酬,晋升机会少,政治待遇差。而有的地方和企业还制定了明显的歧视性政策和规定。
16、组织建设亟待加强。进城务工青年大多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就是在进城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企业,有的也未建立起共青团组织。建团率低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企业主认识不足。(2)部分党政领导对在非公有制企业建团认识不够。(3)务工青年团员意识不强。(4)非公有制企业建团工作定位不明。
17、文化生活亟待丰富。进城务工青年远离家乡和亲人,工作繁重,有些企业甚至采用封闭式管理,企业为他们提供的文化娱乐设施一般很少,甚至没有,因而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圈子狭小,极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60%的进城务工青年感到“苦闷”、“无聊”,业余文化生活贫乏枯燥。
四、对策与建议
18、改善政府管理。(1)取消歧视性政策和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制定公平的就业政策,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保证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与劳动安全,保证他们能享受到与当地城市居民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2)改革滞后的户籍制度。把进城务工青年的养老、医疗、子女入学等纳入社会统筹和城市管理。济南市今年初取消了外来人口管理费,受到了进城务工青年的热烈欢迎。(3)建立起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为主、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参与的进城务工青年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通过健全有关政策法规,转变工作方式,建立起以引导与服务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19、努力提高素质。首先要树立一种观念。进城务工青年是重要的人力资源,不是包袱和累赘,关键是要引导好、使用好和进一步开发好,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第二,将进城务工青年培训纳入政府行为,由政府统一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实施分类指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实行“谁用人、谁管理、谁培训”原则。小型分散单位的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应建立由劳动部门为主导,社会有关方面广泛参与,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主,辅之以学历教育的分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形成学习、考核、发证、上岗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第三,建立进城务工青年学习成才激励机制。制定奖励办法,建立奖励基金,对学有所成的进城务工青年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20、保障合法权益。针对维护进城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有关法律严重滞后、有关法律援助匮乏和进城务工青年法律素质不高等问题,应当采取如下对策:(1)对进城务工青年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2)从平等、服务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政策。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安全检查,开展“平安打工”活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劳动安全、人身伤害、工资拖欠等问题。(3)高效率提供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充分发挥“青少年维权中心”的作用,构建以青少年维权中心为龙头,以维权联系点为纽带,以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为依托的一体化维权服务网络。
21、建立组织体系。如果不把进城务工青年组织起来,管理、培训、服务都不好搞。组织进城务工青年,共青团最有优势,也最有条件。目前,团组织对进城务工青年的覆盖率还不高,需加大力度,建立起以共青团为核心,以各类兴趣社团为辅助的组织体系。这样,既能发挥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达到团结、教育、组织、管理进城务工青年的目的,又有利于塑造健康向上的打工文化,丰富进城务工青年业余生活。
1、宣传选树典型。(1)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进城务工青年在城乡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进城务工青年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体谅他们的难处、理解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发挥好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曝光、鞭挞侵害进城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企业、个人和行为,真正为他们做一些实事、好事。(2)开展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评选活动,选树一批进城务工青年先进典型,激励他们树立荣誉感、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带动更多的进城务工青年争做守法的公民、学习的模范、创业的先锋、致富的骨干。
在志愿服务的日子里,我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不断进步,现在的我,更加成熟,更加懂得了责任的含义,更加理解了奉献的价值,“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在磨练中成长,在奉献中成才”的誓言正在实践中逐步实现,选择西部,选择基层,我无怨无悔。(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崔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