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镜头看西部”西部计划志愿者图片征集活动一等奖作品《渴望》张景元摄
你见或者不见,她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来或者不来,她就在那里,不哭不笑。她就在那里,紧握着那颗树干在那里。那粗糙的双手,洁白的牙齿,黑乎乎的头发,红色的上衣,她俨然成了马边一道醒目的风景,可是却抵不过那浑身泥巴的肤色,那一双清澈渴望的眼睛,直教人那样的刻骨铭心。
我屏住了呼吸。想看透那眼里的一切。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让我的心如此震颤?那微微上扬的嘴角没有化作一抹纯纯的微笑,尽是刻满了丝丝的不舍,悸动了你我的心。那炙热的苦涩的眼睛仿佛在述说着她的那里,她的一切。
透过镜头看西部,诚如你所见到的这张照片,我们透过作者张景元的镜头看到了这个“渴望”的女孩。她是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乡的9岁彝族姑娘“渴望”。2010年国庆期间作为马边志愿者的张景元参与了心桥助学走访活动,“渴望”是他们走访的学生之一。此时的“渴望”已经辍学很久了,老师们前来走访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心桥助学帮助她继续读书。然而她最终拒绝了,张景元甚至急了“小妹妹,你想上学吗?你开口,哥哥给你出钱啊。”可她在那里,不悲不喜,不哭不闹,平静的像一面镜子,照的全是自己,其他什么也没有。那颤颤的嘴唇拒绝了微笑的亲吻。
“渴望”的家在半山坡上,除了一间破旧的房子所剩无几。她的父亲很早就病逝了,不幸的是后来,母亲也患病在床。随着病情的加剧,刚上二年级的她不得不辍学回家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她不悲不喜,很平静。她不能失去母亲。她不哭不闹,很坚定。她要让弟弟上学。她要打笋子,掰玉米;她要做饭,喂鸡,她要服侍母亲,她要保护弟弟。
她很内敛,声音也很小,但眼睛很亮,张景元回忆道。她的平静让这次走访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走访的老师慰问了她母亲的病情,并和她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希望她能够继续读书。但她没有。有的时候事实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你的帮助,她渴望却不可及。那种不可及的渴望只会加剧她内心的哭泣。她是渴望的,可是那一刻却渴望不了。
走访的老师们最后沿着下坡缓缓的离去,而她在那里,在那坡上,双手握着那颗树干,依依不舍的目送着老师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她的眼里有一种东西,你我看不清,却是那样的迷人美丽。换做任何一个人,看到那一刻,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要定格那一幕。“一年多了,可是我却无法忘记她的眼睛。”张景元说,“临走时,她的眼神让我的心觉得一阵悸动。”一声咔嚓,记录下一切,成了他最难忘的记忆,也成了她最永恒的印象。
尽管在透过镜头看西部的评选中“渴望”只得到了三等奖的票数,却赢得了一等奖的殊荣,那是一种怎样的渴望呢?有的时候事实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票房决定不了质量,渴望却冲击了心灵。
苦涩的渴望,泥巴的泪。苦涩的泥巴,渴望的泪。这就是泥巴的渴望。
或许把镜头推延一秒,那一刻,她的嘴角或许是一丝微笑。
定格着微笑的那一刻,她在那里,目送着远去的背影。
不悲不喜,她在那里。那是泥巴的勇气,勇气下的渴望。
过去未来共斟酌,此刻在渴望。(湖北 岳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