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镜头看西部志愿者图片征集活动获奖作品《羌族长者》邛崃市南街文脉巷13号 解文超摄
在这个长满青菜的小院旁,一位老人静静的端坐着。藏青的头帕整齐的叠顶在头上;目光深邃,微翘的嘴角尤在诉说心中的惬意;爬满了岁月沟痕的脸庞写满了故事,显得格外恬静、安详。也正是这般神态,吸引了正在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我。
我注视着老人:老人正在观看我们的活动,手中闲余的打磨一些藤条,估计是要做藤编之类的东西。老人目光抬起的刹那,我按下了相机的快门。之后每每翻起这张照片,我的心里总会不由的泛起暖暖的感动。
老人所居住的南宝乡金花村,山青林秀,云深雾绕,风景清丽;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村民安居乐业,颇有桃花源的神韵。当地村民是5o12汶川地震后从汶川、青川搬迁过来的羌民。我很难把这份安静、祥和的一幕与三年前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联系起来。
三年前,老人曾目睹过一场惊悚的劫难,仅十几秒的颤动,就让鸟儿折断翅膀,鱼儿撕碎腮瓣,牛羊顿失坚蹄,林木折腰,花草失色,虫儿失声……一切生命经受了生离死别的考验。
在灾害面前,宝贵生命只是一丝哭声,一抹呻吟,一缕叹息!我们犹记得这样的一组组镜头:一位母亲,疯了似的低头在一条裂缝和一条裂缝中寻觅着,带着哭腔,在废墟中一声声呼唤女儿的名字;几排包裹着的尸体中间,一名男子跪在地上,用力撕扯着自己的头发抱头痛哭;一位携着孙子行走在集市中的老奶奶,在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她拼足力气把孙子推出市场,孙子得救了,而这位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却长眠了;一位老师,把压在背脊的瓦砾当作灿烂生命的礼花,让护在课桌下的五位学生重新感受到生命的阳光,而这位老师永远闭上了眼睛……
每当回忆起那些忘却不了的伤痛,我们悲痛难抑。我们从泪眼迷蒙中穿透,寻觅出对生命的渴望:只有活着,才是对死去的人最大的抚慰,才能延续死去的人们对未来的追求。照片中感动我的,是历经劫难之后依然绽放着坚强的生命。
汶川的伤、汶川的痛,牵动着14亿华夏儿女的心。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我们了解到,在地震之后,当地政府采取异地安置的措施将他们从汶川、青川重灾区迁移到南宝乡,并为他们重建了别墅式新居,水、电、光纤、绿化等配套设施齐备。当地政府还专门为移民购置了体育健身器械,所有安置移民按人均0.5亩菜地、2.1亩茶园标准分配到户,房产证、房屋土地使用权证、林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已颁发到户。邛崃市教育局筹资70多万元,按照成都市“一级一等”标准建设了南宝山金花幼儿园,教育公平的阳关洒在了偏远的南宝山永久性安置点。邛崃市青少年宫还将每季度派出教师免费上山为安置点的小朋友进行艺术培训……
作为一个来自东部地区服务于西部的志愿者,我很荣幸在融入灾民的生活中,能够为他们重建美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在南宝山受灾群众安置点,我们志愿者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志愿者上山与当地儿童联谊,丰富其精神生活;开展乡村趣味运动会,与当地的青少年一起参加比赛,增进友谊,增强体质;与羌族同胞共庆羌历新年文艺演出,传承羌族文化;在南宝山建立志愿者服务站,为当地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有些东西如过往云烟,一瞬间便会忘记,但是,有些东西一辈子都会刻骨铭心。记得的、忘记的总有它的理由。我们记得地震带来的痛苦,但又要忘却悲伤。很欣慰在拍摄当天我在灾民安置点看到一番充满生机的景象:村里的年轻人都很积极地参加到运动会当中,而且参加活动的劲头一点都不比中小学生差,比赛的气氛是轻松的,欢声笑语不断。在一旁观看的老人也会因参赛选手的失误而哈哈大笑……
他们已经逐渐地融入新的生活,安居乐业,在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幸福。我相信,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其实,只要你们安好,我们便可放心。(西望记者:吴凰汇 编辑:韩绍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