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新成长。西部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风土人情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广为世人所关注。西部志愿者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他们不断发现,不断成长。志愿者在西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收获着成长和快乐。“透过镜头看西部”图片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关爱》及其背后的真实故事,也是这众多收获中的一部分。作品通过镜头揭示了志愿者对于西部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强烈关注,作者在接受《西望》杂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西部生活的独特见解。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13年之痛

透过镜头看西部志愿者图片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关爱》 重庆市长寿区晏家街道办事处 陶洋摄
采访开始,陶洋并不回避自己的独特关注。即:近些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我国人口基数不断减少,人口素质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的孩子逐年递减,部分农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导致学校无法继续办学。为了优化教育结构,确保生源、提高师资、不断实现反马太效应,1998年国家教育部下达文件决定在农村中小学实施撤点并校。于是农村的小学撤消了,甚至几个村只保留了一所小学。年幼的适龄儿童上学之路开始变得遥远,有些村的孩子每天上学都要走几公里的山路,有些村用农用拖拉机接送孩子上学,虽然2001年开始实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但部分年幼的孩子不能自立;几个乡镇的初级中学也不断实行撤点并校,离校较远的学生每周都要乘车往返,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在人口基数本来就不大的西部,这无疑成为了“撤点并校之痛”
孩子长期缺乏关爱导致厌学辍学
陶洋认为,重庆人多地少,境内的人民迫于生计,中、青年纷纷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照顾,隔代教育的弊端日益严重,由于学校离家远,祖辈因年老无法经常监督孩子,学生的课外作业没人指导,成绩不断下滑,导致了厌学,辍学情况的发生。
志愿者用爱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田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从而树立坚强的意志,服务于重庆的志愿者们经常利用节假日组团去看望留守儿童,给他们讲一些励志的故事,并陪同他们到超市用自己有限的补贴金给他们购买文具、书包、书籍等”陶洋介绍志愿者活动时如是说。2011年端午佳节到来之际,在长寿区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和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一起来到长寿区龙河镇的偏远村小看望留守儿童,并与他们度过一个难忘的节日!
志愿服务让生命更有意义
“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增加生命的宽度”,陶洋认为,志愿者在服务期间起到媒介作用,能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也能让更多的热血青年加入西部大开发服务中,不断壮大志愿者的队伍。“我们生命的长度不变,但随着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体积也会不断的扩大,让生命的价值更有意义”,陶洋在采访的最后道出了所有志愿者所想的话,也透露出他本人作为志愿者,对西部的独特关注。(西望记者:廖伯文 编辑: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