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 10:5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今年是西部计划实施的第十五个年头,十五年来,河南工业大学先后有千余名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其中214名毕业生分赴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涌现出了马忠义、李琨、黄晶、祁帅等一大批优秀青年志愿者,他们扎根西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在西部基层的人生历练中,唱响西部青春之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近日,中国青年网西部计划频道将集中展播河南工业大学优秀志愿者事迹,并以此激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投身祖国西部的志愿服务事业中,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李华鹏,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西平人,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11届毕业生。同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曾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服务期满后考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务员,现工作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7团司法所。
李华鹏出生在河南农村,成长在都市,是父亲用勤劳的双手为他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大学学业一结束,父亲便迫不及待地为他联系了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是安逸在家“啃老”,还是执着地追求人生理想?李华鹏第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河南工业大学25号楼门前的西部志愿者宣传栏吸引了他的目光,激活了他的思路。他决定放弃优越的工作,到西部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2011年夏,当火车真的离开郑州站的时候,他却流下了眼泪。这泪水,是难过的泪水,也是开心的泪水。难过的是将要离开家,离开父母的呵护,从此一个人到西部去闯荡;开心的是终于迈出了这一步。艰难的选择,漫长的旅途,一望无际的沙漠,望着窗外的大漠孤烟,他思绪万千。贫瘠的新疆印象,父母的期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都在路途中浮现在他的脑海。路程再远总是可以计算的,但是从大学生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过程,在他心里是那么地漫长和艰辛。
青春在边疆留下印记
初到兵团,李华鹏和同行的志愿者先驻足在军垦博物馆,缅怀老一代军垦人那段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徜徉在长满苹果树和鲜花的街头时,便被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所感动。李华鹏说:“几代兵团儿女就像天山雪松、大漠胡杨、戈壁红柳、绿洲白杨那样,根植于新疆大地,守护着西北边陲,经受风霜雪雨的磨砺愈加挺拔,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下形成了兵团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受益终生!”总是在经历之后,才知道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经过将近两天的路程,李华鹏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刚下火车一股热流迎面而来。这时想起了天气预报中的高温提醒,才知道这不是靠想象就可以体会的热度。
初来乍到,最直接的感受便是这里的白天很长,明明已经晚上十点了,太阳的余光仍然悠悠然的洒在天空的每一个角落。来新疆之前,同学跟对李华鹏说:“去趟韩国才一个小时的时差,你还在中国的地界就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差。”当时李华鹏对于这句话并没有多大的感触。原来,两个小时的时差可以将这里的白天拉长。偶然间抬头发现了天空中分布不均的白色,感到不可思议,来到这里一个多月,天气晴朗时很难看到云的影子。他想,用万里无云来形容这里的天空是最恰当不过。看到空中形态不一的云朵,心中染上了一层思乡的情愫。
远离最熟悉的家乡,这里的一切对于李华鹏而言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这一切总会给他带来一丝丝恐惧,无关胆量。即使彷徨、迷茫,但不能忘记来到这里的初心。忘记过去的繁华,迎接未来的未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哪怕微不足道。
用信念迎接一切挑战
很多朋友问李华鹏:“你为什么选择西部计划?”,他总是很谦虚地回答:“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做一件事情并不需要回答为什么,就像感情没有为什么一样。”路是自己选择的,他认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一个谦虚坦诚的人,将青春奉献给西部,无怨无悔。
基层工作很平凡,也很平淡,几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然而他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每件小事,修炼好两种心态:一是“学徒工心态”,到基层服务学本领;二是“无畏心态”,当热情遭遇不顺心时,面对大的落差要软着陆。决不能怨天尤人,消极沉沦,而是要善于运用智慧,敢于迎接一切挑战。李华鹏就像大海里的一叶舟,即使大海有风有浪,茫茫无边,他也不畏不惧,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他的心里有指向西部、奉献西部的罗盘针。
他为远程教育做贡献
基层的工作让他了解和目睹了老一辈兵团人和新时代职工默默为兵团事业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鼓舞着他、在鞭策着他,使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就像他在工作随笔里写的:“一腔热血,献给边疆!”
从成为志愿者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做好了干事的准备,做好了潜下心来学习的准备,决心实实在在地为祖国西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由于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初到异地,面临着语言、水土、气候等方面的不适应,李华鹏积极主动向当地群众学习方言,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把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进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
作为一名远程教育志愿者,通过多次培训,他掌握了网路DVD的使用,明确了工作职责,走村串寨,利用走访、调研时机和宣传海报,广泛宣传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介绍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让党员群众充分了解远程教育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对街道、乡镇领导的访谈,了解伊宁市远程教育的情况,他还戴着远程教育志愿者的帽子在乡镇、社区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现场宣传,面对居民们的询问,他都耐心地讲解,普及农村远程教育的知识。每天他总是最后一个下班,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学习业务知识,从而很快进入并熟悉了工作角色,为全师远程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用虚心拥抱进步
领导的热情和同事的帮助让李华鹏感受到了当地特有的温暖,让他消除了对服务单位的拘束感和陌生感。早上去上班,只要有不顺手的地方,领导们就会尽力帮他解决;同事们见了他,像家人一样对他嘘寒问暖,让他在感动中工作。对于刚走出校门的他,不知道怎样面对社会的迷茫,不知道怎样面对自己的工作,可是刚来到伊宁市发展计划委员会,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热心让他有了信心。
因为自己刚毕业,从事文化党政工作比较陌生,优势不大,基础不好,“上手工作比较困难,而且干不好就自己着急。”李华鹏知道,虽然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他自己有一句座右铭,也是他多年以来从未改过的网上签名:“扎扎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学习,一切就解决了”,他还有自己的原则,就是“以干代学,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工作,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向同事领导学习,接受批评” ,自己肯定会不断进步。结果,在领导同事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有信心,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顺利打通了“隔山隧道”。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4年,李华鹏被调到第七师137团司法所。一份新的工作摆在了李华鹏的面前,此时对他来讲,只能前进,不能退缩,因为这是上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台阶。为了能尽快熟悉办公室的工作,他向同事借来资料坚持每天晚上学习两个小时,掌握了解全师的情况。日常工作中,他把同事当成自己的老师,常询问、多思考,写出材料后请同事帮助纠正错误,中间的酸甜苦辣成了他守好一方江山的军训。“每一次的选择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开端,既然选择了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管前面有多远。”他感动着志愿者的平凡,感动着自己的收获,这给了他兵团精神、兵团人一份争气的回报……
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克拉玛依的生活,李华鹏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利用业余时间,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他自愿放弃了法定假期,服务了很多文体赛事。例如,他积极加入红十字会,配合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组织了对贫困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等。就爱心募捐而言,他说“平时的补贴根本不多,这都是大家挤出来的,可能只是一个书包、一个学期的书费,但是看到孩子们脸上纯真的笑容,他们也会很高兴。他们是祖国的下一代,要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
志愿服务多滋味
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两年里,李华鹏经历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志愿者的转变,历经磨砺,摆脱了稚气,从焦躁变得稳重,从幼稚走向成熟。这期间有过痛苦,有过心酸,但收获更多的是喜悦,是成长。他说,来西部前,总是对什么都不在乎,可是在这里学会了很多。是的,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只有经历了才会知道,也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志愿者生活也是一样,只有经历过了才会知道其中的酸、咸、甜、辣!
酸,那是因为他作为西部志愿者,在农村看见无数需要帮助、让人心碎的人和事,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而心酸!
咸,那是因为他作为西部志愿者,在服务工作中,流过汗,有过泪,在汗水和泪水中感到了人生的咸味,感到了泪水和汗水的价值。
甜,那是因为他作为西部志愿者,因自己一点点的付出,身边的点点滴滴在慢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喜悦,有了一份牵挂,有了一生的积淀!
辣,那是因为他作为西部志愿者,在自己的工作中,是当地群众给了他火辣的热情,给了他许许多多的赞扬和鼓励,他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作为一名西部志愿者,李华鹏品尝着、感悟着这酸甜咸辣,愿在风城经风雨,尽享风城给于自己的人生滋味。
尾语:
在西部的广袤大地上,只要付出就有收获。李华鹏始终坚信只有努力才能改变自我、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理想的信念,始终奉行志愿服务精神,在自己的服务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到善于学习、多多体会、尽己所能、勤奋成才。在西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他寄托着自己深沉热烈的情感、挥洒着青春无悔的汗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诺言和理想,让“志愿者”的称号闪闪发光。
虽然不在繁华的都市,他却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让青春在西部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他却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志愿者的青春风采。当美好的志愿者时光匆匆流去,他的心却深深烙上了兵团人的印迹。如今,他和千万个有志青年一起,正沿着老一辈军垦人的足迹,将屯垦戍边的伟业继续。 (许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