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家访 千方百计资助贫困生上学
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仅用半年的时间,就走遍了定西市安定区的每一个乡镇,给当地的学生们联系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资助--这就是天津师范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彬在教学之余进行的不平凡的支教经历。
王彬的家访是从在定西支教的下半学期开始的。刚一开学,他就发现班上的五六名学生没有报到上课,通过向班主任了解情况,他得知这些孩子是由于交不起高中每年三四百块钱的学费而被迫辍学了。当天下午,王彬就来到了学生家中,面对着惨淡的景象和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王彬被震撼了。返回学校后,他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今后把家里的困难跟王老师说,王老师给你们想办法!”一句简单的话,开启了王彬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通过家访,王彬将贫困学生家庭的情况搜集起来,借助网络的力量联系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资助,暂时缓解了贫困学生的上学困难。回忆那段时光,王彬有一种一言难尽的感伤,在家访的路上,真正看到了什么才是家徒四壁,真正领略到乡亲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作为一名志愿者,王彬用自己的努力完成着社会给予志愿者的责任,将他的青春激情与奉献的热情全部灌注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构筑着爱的家园。由于他在支教期间的突出事迹,他也光荣的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公益之星”的称号。
扶贫奉献,传递爱心。虽然教学才是支教团的主要工作,但是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还是希望能尽可能地为西部的孩子们多做些事情。他们通过家访这种形式,详细的记录下贫困学生家庭的生活情况,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为当地贫困学生联系生活物资。志愿者的学生是山里的孩子,他们的家访也是从爬山路开始的。崎岖不平的山路成了这些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们进行家访的第一个难题,但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了能够给更多的贫困生联系到社会上好心人的资助,定期家访也就成了所有支教团成员在定西的“必修课”。从家访中搜集的第一手资料,志愿者们借助“心守家园”网站等媒介资源向社会宣传、号召。通过此种方式,联系到大量爱心企业、单位、个人向定西的贫困孩子们伸出了援手。八年来,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共计对一千余名学生进行了万余次家访,共写下了108本家访笔记和备忘录,募集到约27万4千余元爱心捐款,共计对196个定西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同时,他们还联系社会各界募集到图书6000余册,文具3000余件,衣物4700余套,全部捐赠给定西贫困学生。
活跃校园 努力为学生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虽然只是土坯勉强围成的校园,虽然只是黄土坡勉强平整成的操场,但是,支教团的志愿者还是深深热爱定西的校园。因为这是属于他们和孩子们的园地,是能让他们将阳光带进孩子们心底的园地。让孩子们全面的发展,让学生们体会到校园生活的乐趣,是支教工作的内涵之一,也是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更需要做的。
无数次,志愿者们因孩子们在歌咏大会、舞蹈比赛、诗歌朗诵节、趣味体育运动会的青春昂扬而欢欣;因学生在《希望》校报、“圆梦”校园广播站的文采飞扬而鼓舞。也许相对于大城市而言,这里的设施和条件都太过简陋,但是他们坚持为孩子们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信心和决心却从未动摇。他们要让孩子们沐浴校园文化的七彩阳光,让孩子们能因拥有充实鲜活的校园生活将乐观自信的笑容永远挂在嘴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