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7 10:0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7年9月12日,一则研支团招募通知唤醒了我的回忆。四年来一幕幕志愿服务的画面涌现在我的眼前,令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支教。2018年7月14日,我踏上了开往拉萨的列车。从东南沿海到西部边疆,从华北平原到雪域高原,几经辗转,历时40多小时,跨越了4000公里,我终于来到了西藏,在这里执起教鞭、站上讲台,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支教之旅。
拉萨的清晨格外寒冷,晨光熹微中,学生的朗朗读书声打破了校园的沉寂,在载满孩子求知欲的教室里忙碌地度过看似平凡的一天,然后伴着城市里不曾有的璀璨星光离开办公室,这便是我的支教生活。它是那么的简单,甚至有一些单调,但幸福与快乐却从未缺席。
在2018年的教师节上,河海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黄业博与孩子们合影。黄业博 供图
仍清楚地记得开学第一天的情景。在去往教室的路上,各种疑虑缠满心头:我现在的穿着得体吗?孩子们会喜欢我吗?我能不能把孩子们教好?他们不会故意捣蛋让我难堪吧......可一走进初中楼,我顿时摸不着头脑,怎么第一间教室是从5班开始?从一楼到四楼,我跑得气喘吁吁,直到预备铃响起也没找到自己的班级。赶忙打听才得知,1班被调到了高中楼。第一次作为真正的老师,却是在一场高原“马拉松”后匆匆忙忙地走上讲台,紧张、激动、忐忑和各种复杂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有趣的是,孩子们仅用一双双大眼睛和一句响亮的“老师好”,就打消了我的疑虑。在孩子们天真的笑容面前,一切复杂的情感都显得多余。
“来到你们的世界,我不甘只做一个过路人。”每个人生来有不同的生活,作为代理班主任,我希望能通过家访来理解我的孩子们。从晨光破晓出发到夕阳西下归来,从城市的开阔马路走到尘土飞扬的沿山小道,从孩子们追梦的学校到成长的家庭。“我跟在你们身后,走过你们来时的路,只想看一看你们在家时的模样。”家访,访出了人生百态,即使有些许的幸与不幸,可孩子们坚信,生活依然很甜。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一次家访让我认识了一群被收养的孩子,他们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却又有着不同的梦想,他们有不愿与人诉说的故事,也爱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午后的庭院里踢足球、跳锅庄。孩子们身上的善良、天真、乐观,让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回到这里辅导功课、看电影、做游戏,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周末。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老师,你是学土木工程的,那你会用电脑画楼房吗?”以前的我不曾想过,这里的中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还非常陌生。科技,对我的学生们来说是一个很遥远的名词。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在争取到设备支持后,我们终于组建了本校第一个科技类学生社团——“3D打印”科技社,让高原的孩子们也能近距离接触前沿技术,探索科技,畅想未来。如今,我们的社团活动日成了孩子们每周最大的期待。
也许从学生到老师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而今天的故事却是那般不同,我们成了黑板前发光发热的那个人。在西部,我会继续用心感知这片土地的厚重和力量。
(作者:黄业博,河海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西藏拉萨江苏实验中学。)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