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14:5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时近五月,库尔勒的梨花在一夜间全部绽放,沁人的香气浸透了老城,让这座已经熟悉起来的天山小城重归于神秘。伴随着花香的消散,近一年的支教生活也即将告一段落。回首这段短暂而又意味深长的青春岁月,服务与奉献、历练与成长在里这贯穿始终。
八千里路云和月,自出萧关赴天山
2018年7月20日,沈阳的高温已经持续了一周。在滚滚热浪下,空中的云朵看起来也有些乏力。盛夏之下,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和辽宁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小伙伴们一同踏上了西进之旅。旅途上的阴晴雨雪让我们在感受祖国景色壮丽瑰奇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前途的憧憬。几经辗转,我们一行人到达了服务地——位于天山脚下的库尔勒市英下乡。当双脚踏上这片土地上时,我意识到,旅途虽然结束,到真正的考验与挑战才刚刚开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季轮转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执教已八月有余。但执教的每一个瞬间仿佛都像刚发生过的一样,历历在目。根据学校教务处的安排,我被分到了区内初中班八年级担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我所教授的四个班级民族学生比例超过了90%。为了记住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名字,我特意按照他们的座位表编写了一份花名册,每当吃饭休息或者批改作业的间隙就拿出来背上几遍。“穆耶赛尔、阿瓦古丽、阿米娜古丽、苏莱曼、鲧顿......”当我在课堂上准确无误地说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时,孩子们惊讶与开心的样子让我记忆犹新。
辽宁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成员杨书文与班里的学生们合影。杨书文 供图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状况,适应他们的学情,我始终坚持在空闲的时候去其他老师的课堂上“蹭课”,学习优秀老师们的授课手段、方法与技巧,并加以灵活应用。久而久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当地学生打交道,在不压制学生天性的同时保障课堂课程的有序进行。
少数民族学生,在对于汉语学习比较吃力。所以我更改了以往在内地的教学节奏,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们一起诵读教材内容,并对关键性的段落,逐字逐句的为他们分析解读。并向学校图书馆借中外名著给学生们看,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孩子们在扎实掌握知识的同时,其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记得一个下午,我独自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一群小家伙围在我的办公桌前,手里拿着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问我:“老师,老师,海风是什么味道的啊?”孩子们大大的眼睛里荡漾着窗外冬日微醺的夕阳,温暖又明亮。“海风的味道,我可是形容不来啊,你们可得亲自去感受。”我如是说。
相将千里风景异,遍触人情暖初心
二中所在的英下乡基本上没有什么高层建筑,站在教学楼的高层,整个英下乡基本上一览无余,灰白色的民房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边,不远处农田错落有致,为眼前的画卷提供着不多的嫩绿。北面的光秃秃的其兰巴格山秉承了疆内风景的神秘性,在沙尘的笼罩下若隐若现。这幅景象与我所来自的那个江边小城截然不同,当春天按时刮起的沙土如期而至的时候,我便更加怀念家乡的青山绿水。
但与沙尘同样多的是这里的人情味,以及孩子们的殷殷笑脸。这近八个月的支教生活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在工作生活中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怀与帮助。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我还在学校党政办公室负责一些行政工作。记得有一天去给校长送文件,那天早上没有吃早饭,肚子不争气的叫了起来,结果校长听见了。当时我有些尴尬,但没想到校长随即给我塞了一大堆吃的。我使劲摆手,说不用不用,但校长依旧把吃的往我手里塞,说道:“辣皮子囊,刚出炉的,香得很!”
薪火相传二十载,聚沙成塔亦可期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年了,我很荣幸在研支团的及冠之年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在实现自己对祖国边陲的向往与发挥自身所长的同时,为西部的基础教育建设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相较于磅礴浩渺的宇宙空间与滚滚而去的历史洪流来说,每个人都是渺小的。选择加入研支团前,我也曾困惑犹豫过,我的参与能够带来什么?但伴随着对研支团项目了解的逐渐加深,我摆脱了这份犹豫,坚定了投身于此的信念。因为我明白了,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有一份热,发一分光,便是我参与的价值。而数千名秉承着同一信念的研支团成员,二十年来前赴后继的拼搏所发出的千万束光,早已汇聚成了一团炬火,照亮了磅礴浩渺的宇宙空间,照进了滚滚而去的历史洪流。
(作者:杨书文,辽宁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