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别样的体验——彝族新年

 

2020-11-24 10:2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彝族新年到

  农历十月的四川省凉山州,漫山金黄悄悄爬上墙边的枝头,逐渐转凉的天气反因连日的晴天变得灿烂且温暖。操场上充满了孩子们打沙包、跳皮筋、你追我赶的欢声笑语。

彝族新年到了,操场上的孩子一场兴奋。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图

  “老师好!”迎面撞上的孩子笑呵呵地同我们打招呼。

  “慢点儿跑,什么事情这么高兴呀?”

  “我们要放假了,回家过年啦!”

  “知道啦,知道啦,新年快乐!注意安全呀!”

  不知不觉中,我们(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凉山三月有余了。我们经历过了人生中第一个教师节,又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彝族新年”。

  不一样的彝族年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一般选定在农历十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彝族年带有庆祝当年、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意思。彝族年一共只有3天,从农历10月16日到30日完,由各地择吉日决定。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在过年前一个月,家家户户就会准备好一坛荞麦甘酒。在过年前三天,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豆花等。在过年前一天上午,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

  在“觉罗基”,彝族同胞们会全家团聚在一起,或杀猪或杀鸡,庆贺当年人丁兴旺,来年吉祥安康等事宜。吃完年夜饭以后,全家人就坐在火塘旁,叫作"陪祖"或"守夜",听家中长者讲述故事或者做人的道理。

大街上忙着回家过年的彝族同胞。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图

  在“库斯”,人们主要进行祭祖活动,在早晨鸡叫以后,全村就要宰杀年猪,用年猪的胆、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并分"舍富""舍民"两餐进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舍民"则是全家人的集体餐。吃完"舍民"后,男子们要将猪肉切成条块,妇女们则要灌制好香肠,当天要将鲜肉和香肠挂在火塘上烤烤。

  在“朵博”,早晨鸡叫后,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鲜汤,供全家起床后食用。上午妇女们会组织全村孩子祭果树,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等。之后最主要的活动则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场面壮观热闹,一般数十人一组,从整个寨子挨家挨户拜年,拜年时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让大家喝,同时,拜年队伍还要为主人唱贺新年歌,年轻人跳舞、摔跤、跳锅庄等。

  在“阿普机”,彝族同胞们下午要煮猪肠青菜吃,由妇女们拜年,男子们在家接待拜年队伍。3天的年过完以后,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块的猪肉膀子、酒、糖、千层饼、炒面、鸡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个10月份彝族同胞们都沉浸在年节的快乐之中。

  祝贺大家新年好

  随着彝族年假期前最后一堂课的到来,孩子们已经透露出过年的小兴奋和小激动,变得比往日更加的活泼,甚至有些小小的“躁动”。在教完既定的课堂内容后,我们临时决定和孩子们聊聊“彝族年的那些事儿”。

  “马上就是彝族年啦,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啊?”

  “开心!”“期待!”“激动!”“兴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

  “那你们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呢?”

  “杀猪”“拜年喝酒”“领红包”“不上学!!!”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抢答。

  “恩?喝酒?小孩子不能喝酒对不对?”

  “嘻嘻嘻,对!”平时里素来调皮的孩子有些害羞地应和着,旁边的孩子们也纷纷笑起来。

  “那老师想祝大家新年快乐,但老师是汉族人,不会说彝语,大家可以教我说祝福的话吗?”

  “孜莫格尼”“库斯诺”......孩子们七嘴八舌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兴奋地向我们传递着祝福的话语和新年的欢乐。

四川大学研支团成员与孩子们同唱新年祝福歌。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图

  “老师有一首祝贺新年的歌不知道大家学过吗?我们一起来唱一下好不好?”

  “好!”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祝贺大家新年好!新年好呀,新年好呀......”小家伙儿们在一遍遍音乐播放中,纷纷跟唱,或站起或挥手或互相玩笑,就这样,迎来了彝族年前最后的下课铃声。

  放学路上,孩子们蹦蹦跳跳地和家长们一起回家团聚;校门前,老师们一边吐槽着新年堵车的“苦”,一边开心地互相调侃和祝福;临走前,学校的保安大哥满意地送走最后一个孩子,盛情邀请我们一起到他家里过年;街道上,进出县城的车辆相比往日突然一下子多了起来,更多的人们穿戴起完整的彝族服饰或提着或背着年货赶回家中,一片热闹欢欣的场景。

  辞旧迎新五谷丰,彝族年里同欢庆。彝族年不仅是彝族同胞们的传统节日,亦是五彩缤纷的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在彝族年到来之际,我们真诚地祝各位彝族同胞们“孜莫格尼”“新年快乐”!在凉山州脱贫攻坚成功收官之际,祝愿凉山人民生活幸福节节高,平安喜乐岁岁宁!(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稿)

  (注:文中有关彝族年历史及风俗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及当地人民采访核实)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