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凉山不凉需要我们做的还很多

 

2020-11-12 15:0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转眼间来四川凉山州美姑县近三个月了。站在学校教学楼上望去,一片雾蒙蒙的山头之下,县城中的建筑显得清冷孤寂,多了分遗世独立的静谧,不似最初见它的模样。

  “是灯火,似星光,更似希望”

图为美姑县城一角。吴康 供图

  初识凉山,心中充满前行的意气和未知的好奇。从一年前的选拔培训至今,我们多次向学长学姐了解关于在凉山生活的一切;现在我们终于要去感受这片土地,带着满满的期待,带着激动与紧张,乘着大巴,踏上征途。

  初入凉山,从平坦笔直的国道到颠簸蜿蜒的山路,从晴空朗朗到小雨延绵,从一座山头到另一座山头,凉山用它的质朴与真实的模样,让我们体会到“凉山微凉,山外有山”。

  初见凉山,天色已暮。伴着丝丝细雨,看到了这个坐落在山城里的小镇,不至想象之中的荒凉偏僻,更多出几分人来人往的烟火气,我们不由得惊喜。然而上山回家的道路因为施工和雨天,满是泥泞,更加的狭窄崎岖,那时的我们,或背或扛或拖,拼劲气力,互相鼓劲儿,几步一歇,终于,抵达了我们的“家”。

  如今想来,会不禁感慨,我们当时是怎么把那么多行李运回家呢?我想,或许,是上山时,那县城中的斑斓灯火,鼓足了少年们前行的勇气和决心。

  真正端详凉山的第一眼,是灯光,似星光,更似希望。

  “我们在一起,日子就变得美丽”

四川大学研支团成员吴康。吴康 供图

  临近学校,穿过一高一矮窄窄的楼梯,一扇红门,便是我们的新家。初见新家时,内心有些许崩溃:从储物的架子到床铺垫子因为潮湿都生了霉,客厅的物资杂乱,还堆着大家邮寄过来的行李,看起来更像是废弃的仓库。然而,我们在一起,日子就变得美丽。

  接下来的这段日子,我们一起进行了彻底的大扫除,安排了日常的下厨洗碗买菜,一样样地采买物资,一点点地整理布置;我们互相烹饪家乡的菜肴,或看着教程或请教家人学着做出更好吃更地道的菜;我们互相体贴互相照顾,在生活游戏中增进了解,在学习工作中互相鼓励。这间小屋,变得更加整洁明亮,亦充满欢声笑语。

  带着同样的目标和期待,我们来到了这里。我们,是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美姑分团,我们,是温暖的一家人。

  “我的孩子们,很高兴认识你们”

  九月一日,我们拿到了第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开始筹备我们的“开学第一课”。当得知每人都至少要教授七个班级的课程时,我们的心中充满期待也不免紧张。

  “有的小朋友挺皮的”“你要学会’凶’一点”“对孩子们要有耐心,除了爱心教育也要严格要求”.....作为新手老师,在听到来自各位老师们的建议后,我们在心中暗暗决定,第一节课一定要“凶”一点,却在不同的情境中“败下阵来”。

吴康的宿舍以及美食生活。吴康 供图

  “这节课什么课?”“是,英语课,那英语课拿什么书?”“我数一、二、三,我看谁还没有拿出英语书。”回想我的第一课,在故作严肃中,用“三问”开始了和孩子们的接触。在孩子们陌生又好奇的神情中,在课堂上不时的新奇偷笑、抢答跟读、调皮互动中,最终也没能保持严肃的面孔,一次次地被孩子们的可爱逗笑,被他们的害羞感染。

  “我的孩子们,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在心中这样想着,看着孩子们的面庞,“努力学习和进步,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这份想法也变得愈发坚定而充满力量。

  “梦不远,路还长”

  怀揣着“凉山不凉,山外无山”的初心和目标,我们来到了凉山,除了新奇,更多地也感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和地理环境的桎梏。

  语言不通,文字不同,这个直接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小山村,除了自然的美丽,也意味着贫穷和落后。有太多的孩子身处其中,他们无法安心地去学知识、受教育,就背起了背篓,在本来幼稚的年龄去照顾着更加稚嫩的弟弟妹妹;他们穿着不合身的厚衣,却配着单薄的短裤和露趾的鞋;还有一部分孩子,一句汉语也听不懂,讲不出。

  随着研支团扶贫助学工作的接力,随着新一期索马花儿资助项目工作的展开,我们了解到了很多的不易,更感动于来自这个社会的每一份善意。

  精准扶贫政策扎实落地,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随着一代代爱与教育的传承,“凉山不凉,山外无山”的梦想,绝非口号,并不遥远,只是,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我想,这一年,真得不长,也必定,终生难忘!

  (作者:吴康,四川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