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走进大山播撒阳光温暖你我心房

 

2020-11-17 10:2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许多人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我认为走出大山不过是一种小我,感恩大山、回馈大山、改变大山才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活着之上还有意义,知识之外还需思想,他们需要从地理的云端迈向思想的云端,然后努力思考在地理的云端,自己又能带来什么。

  深植一份“沉潜”的情怀

  我非常喜欢钱理群提出的“沉潜”一词。他希望青年们能够沉潜到历史的深处、生命的深处、文化的深处,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去认识我们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们的使命不止于认识,还要改变。正如陈望道先生提出的“追求真理,改变社会”。改变社会绝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去影响身边的人就足矣。

  支教正寄予着我改变社会的情怀。于支教而言,就是去用知识和思想,改变这一群群可爱的孩子们。而这就是我眼中的华中农业大学精神,华农的“勤读立耕,立己达人”的校训一直滋养着我,我时常在思考华农人应有怎样的格局、视野、担当与情怀。

  寻找一些合适的教育方法

  在刚开始教学的九月,我一直在思考所谓的教学成果应该怎么体现?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目标导向性很强的人,也比较追求做事情的成就感,所以对所做的事情会有相应的计划和预期,能够大致掂量得到想要的结果和需要努力到哪个程度。

  大学四年便是如此,有目标,有付出,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如果是回报达不到预期,那么总结反思后就可以找到问题的关键,便提醒自己应该如何去完善和弥补,下一次不再踏进同一条“河流”。

  然而,当角色重新设定,把我换到支教老师这个角色上,我开始重新思考,所谓的“目标导向”和“成就感”该如何在教学中定义?如何设定一个个目标?就只有一年的时间,又能完成多少目标?最让自己犯难的一点是,想不明白怎么教学,学生才能懂得更多一些。

  我负责带六年级英语和五年级语文,当教了半个月的内容他们还是学不会,当反复强调的知识学生一错再错,当改完卷子发现最基本的题目都做错了,当用心地调动课堂气氛得不到学生积极地回应……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能把他们教明白?大概是一种受挫感,没教明白,感觉孩子花了时间也没学进去,更没学明白。且不谈对不对得起孩子,而是深深地替他们着急,开始陷入自责中,后面的知识怎么学?

  为了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我请教上一届研支团摩峰分队的学姐学长,寻找不同的教学方式......然而对于教学而言,所谓的“老师的成长”,其实份量是很重的。因为首先要从学生这里教了、尝试了……再来,再尝试……用血淋淋的教训才得以换来成长。且教且思且成长。所幸努力有了一定的成果。在第一次月考中六年级英语高分率全镇第一,期中考试全班综合成绩在全县名列前矛。

  这段时间,我在不断地告诉自己,教育不能高高在上,要目中有人,要走进学生,感受学生的心理。我深知自己做的还不够,这需要反思。

  感恩一份沉甸甸的战友情

  也许很难再找到这样一种机会。来自5个专业5个地方的同学,为了心底共同的梦想,一起去拼搏、去摸索。在一个团队工作,常常会发觉每个人如此优秀、如此可爱。最会搞团建的队长老薛、总会哈哈大笑的莎莎、每次吃饭都负责光盘的钦哥、负责记录“每日小技巧”的萌茜,担当“猿辅导大任”的我,大家用真心对着真心,每个人都在不经意之间让你收获许多,也许他并不自知。例会上唇枪舌剑、毫不客气的讨论,旅途中各种萌翻天的搞怪表情,办公室中叽叽喳喳、不亦乐乎的聊天,石墨文档中的“每日笑点”……正是有最好的你们,才会让我遇见更好的我。

  收获很多快乐和感动

  在畅谈“新学期,新期待”的活动中,冯家伟谈到他期待自己能够努力考上高中,为国争光。而这个孩子,他上学期语文期末只考了28分。在和他的沟通中,他说希望能先考及格。经过他的努力,他在第一次月考,考了62分。可能他一直是老师们眼里的问题学生,但他愿意努力,追求进步,就是很值得鼓励的。

  9月10日,我给孩子们说,这是我第一个教师节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当伤感的情绪涌上心头,五年级的孩子们突然大声地对我说——“袁老师,教师节快乐!”“袁老师,我们给你做了礼物!”于是我收获了来自孩子们的满满当当的礼物,孩子们毫不吝啬地表达着对我的祝福。在刘代满的一次作文中,我才知道,他原来不会做手工,但是他和班上孩子学了折青蛙,给我专门折了一只,还小心翼翼地画上了一双可爱的眼睛。

  孩子们能记住《少年中国说》中的每一句。在艺术支教活动开展时,把“中国加油”“少年加油”大大地写在DIY灯笼上,心中早已埋下了爱国自强的种子。我和六年级孩子说,时间是自己的,要学会把控时间。于是,有同学在午饭排队时就在背单词。当我因为同学不写作业而生气时,有女孩子就会在我旁边悄悄和我说:“老师你不要皱着眉头,开心一点”;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合照,孩子们把我挤向“狭小”,我无比庆幸已走向孩子内心……我从未掩饰过对于小孩儿的喜欢,用平视的眼光看着他们,和他们短短的交流,心灵都会澄澈许多。

  我不仅是志愿者,我也是受益者。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他的生命总在反射着阳光。我们把阳光折射到孩子们身上,孩子们又温暖着我们的心房。日常生活的点滴,让冬日依旧暖,青春不颓唐!

  (作者:袁诗涵,华中农业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