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人大研支团扎根基层22年青春接力点亮梦想之光

 

2021-03-03 10:3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李彦龙)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22年来,22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参与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在三尺讲台上与无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并肩作战,用青春与汗水表达崇高敬意、点燃希望火光。

  火炬——用22年来传承不灭的火焰点亮希望

  1999年,在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共同号召下,中国人民大学组建研究生支教团,成为首批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院校之一。山西灵丘、贵州晴隆、江西瑞金、四川荣县、新疆塔城、云南兰坪……22年时间,362名研究生支教团将汗水挥洒在祖国的8个省份,11座县城,共同用青春接力,谱就了一曲弦歌不辍的教育扶贫乐章。

  202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接过希望的火炬,奔赴梦想的彼岸,开启新的征程,从祖国的大江南北跨越大半个中国,共赴一场西部之约。

  在云南兰坪,志愿者走进班级,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班会课与同学们见面,在分享自己求学路上的难忘故事和动人瞬间的同时,与全部同学共同唱起《夜空中最亮的星》,用歌声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自己的星星,闪耀光芒,照亮前进的道路和想要抵达的远方。

  火光不灭,传承不止。这一支火炬在为支教地带去光亮,点燃同学们的希望与梦想的同时,也点燃着每一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远方,从此曾经支教过的地方成为了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支教服务的宝贵经历成为了人生的课程与珍贵的财富,他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这曾经奋斗过的土地。

  2017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周元恺来到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第一中学担任教师。一年的支教历程,让支教团员们关注到兰坪学子对“大山外的世界”的渴望,也萌发了带领他们“走出大山”的想法。在周元恺的发起下,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联合校学生会开展了“书香情动彩云边”特别活动,将人大师生的爱心书籍送往兰坪一中,在各个班级设立“人大图书角”。连接两地的书籍为高中生们描绘了绚烂多彩的世界,送去了人大人的温暖。

  离开兰坪、返回母校,兰坪孩子们渴望外面的世界的目光始终投射在他的心中,而他也将把青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为了人生的理想。2020年,周元恺主动将自己北京市国庆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两万元奖金悉数捐赠,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众志成城”基金,用以帮助支教服务地开展“人大梦·西部情”系列公益活动。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更多的孩子们实现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梦想,前往各地游学访问,追寻梦想。

  一支火炬,传承的是燃烧自己的青春奉献与汗水挥洒,点燃的是西部地区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求学之路的梦想。22年传承不灭,支教团志愿者的身份已经成为一枚烙印,深深地印在三百余位志愿者的心中。从此无论身处何方,心都总是牵挂着那一片曾经奋斗过的土地,总想着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

  脚印——云端之上与泥土之中追寻梦想的足迹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延缓了新疆塔城志愿者们奔赴支教一线的急切心情,但病魔却阻断不了知识传递的云端之路。虽然居家防疫,但心系远方,志愿者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新媒体账号,在网络授课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本科期间的学习经历和专业背景给塔城的同学们带去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拓展课程,知识涵盖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政治等众多学科。踏着这条云端之路,同学们开始学会用不一样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树立起对大学学习的超前规划。

  同样的脚印还深深地刻印在泥土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四川江安,支教团志愿者到来的时节正是秋收,许多农户家中的劳动力在外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无力收种,更有许多贫困户因缺劳力和资金而望“秋”兴叹。披上马甲、撸起袖子、扛起扁担、拿起镰刀,志愿者们立刻踏进泥里,在稻田里帮助贫困户割稻、脱粒。“劳动教育”教会了他们“厉行勤俭节约”的意义, “汗滴禾下土”让他们体会着基层一线“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

  在帮助西部地区孩子们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志愿者们从来不是独行者,在众多的足迹中,还一步一步地刻下了无数人大师生的脚印,共同用双脚踏出一条圆梦之路。

  2020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名师、校友一同走进吴玉章老校长故乡——荣县玉章中学,举办“都来读书”公开课暨图书捐赠活动。6位人大名师、校友接力领读,为荣县学子们带去了一堂堂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公开课。以此帮助更多的同学们在书本中丰富知识、健全人格、涵养品德,更好的成长为建设家园、奉献家国的新时代青年。

  同样的脚印还留在通往留守儿童的心门之路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多次前往村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他们交流谈心,辅导功课。国庆、中秋前夕,志愿者们还和留守儿童一起做蛋糕,共同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将爱国主义的幼苗播种在孩子们的心中。

  无论是在云端之上还是泥土之中,每一步留下的都是成长的脚印,每一步留下的都是追寻梦想的足迹。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在这条友朋众多、并不孤单的道路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与无数人大师生一道,共同走出了一条连接西部与梦想的宽阔大道。

  脉搏——与伟大祖国和美好新时代共同跳动

  这是伟大的祖国,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美好的新时代,我们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

  青春逐梦、奋斗为国,在支教地,志愿者们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亲身参与国庆七十周年系列庆典的经历与收获的感悟,带领同学们共同感受时代的脉搏,共同为伟大的祖国喝彩。在新疆塔城,6名志愿者为塔城市第四中学的同学们开展了题为“青春与祖国——我们与天安门广场的故事”的爱国主义教育分享会。“众志成城”的方阵成员,“以志立愿,甘为行者”的国庆志愿者,“跳起来的合唱团”的人大星光合唱团,他们在讲述艰苦训练、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故事的同时,也让塔城学子们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了其中的奉献、拼搏、担当与责任。

  在兰坪县民族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上,志愿者们用一个梦想接力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位同学。作为一名兰坪学子,中国人民大学2016级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张建在兰坪一中就读期间曾经受到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也正是志愿者的激励下,他立下了走出大山、考入名校的目标。2016年,他如愿从兰坪县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梦想成真的他,从不曾忘记这一方养育他的土地,从不曾忘记梦想接力的约定。疫情期间,他主动回到兰坪支教,毕业后又再一次回到家乡,为云南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不忘四年前志愿者的激励与帮助,感谢人大选择了他,给了他“圆梦”的机会,他也将在未来把自己的青春写在家乡的红土地上,帮助更多的孩子努力“追梦”,将人大人“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坚守传承下去。

  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支教团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与学校“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以“国民表率”之身扎根西部,以“社会栋梁”之心奉献青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艰苦奋斗、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同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支教扶贫协同联动、育人助人有机融合的目的。

  22年传承不息,362人的接续奋斗,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成了一个以“人大梦·西部情”为核心品牌的阶梯型支教团特色公益项目体系;以教育与受教同行,育才与育人并举为理念,形成了依托学校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运用自身优势的三股教育扶贫合力,开拓了课堂教学、校园成长、地区实践、域外游学四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实施了“西部未来领袖计划·人大班”“优秀青少年游学项目”“沧江讲述文化沙龙”“基层团支部共建活动”“玉兰花开成长辅导”等五个特色公益项目,扎根中国大地、服务西部社会。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的路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继续按照“地方所需,人大所能”的原则,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深入探索新形式下西部地区教育扶贫的青年路径,为接续点亮大学梦、人生梦、西部梦作出更多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供稿)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