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12: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4年2月,环保部发布文件,要求涉及的地方环保部门高度重视、协助调查两江中心举报的问题。
2014年3月的一天,在网上密切关注各地环保部门动向的同事发来一个文件,这份文件让两江中心的同事感到非常振奋。
这份由湖北省环保厅发出的《关于调查核实该省环境评价工程师有关情况的函》(鄂环办[2014]72号)文件指出,“近期,环保部接某环保组织的实名举报,反映我省有部分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环评工程师……”该文件要求各市级环保局调查核实后,将情况上报湖北省环保厅。
“接某环保组织的实名举报”几个字,让向春和两江中心的同事们着实高兴了一把。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成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重庆以外的环保系统。
全国环评机构一共有1100多家,其中挂靠在各级环保系统下的,就已经超过300家。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模式,使得环评行业出现了大量的权力寻租空间。
2015年3月,在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一个半月后,环保部正式公布了《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在2016年底前,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全部脱钩,或者退出建设项目环评市场。这意味着,多年来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环评“红顶中介”问题,将从制度上得到根治,环评机构将不能借“红顶”任性。
同时,新修订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于2015年11月1日实施,该办法将进一步强化对环评机构的监管,环评行业正规化的日子正在到来。
向春说,他们除将继续加强对环评领域的违法监督外,还将在环评政策以及环评行业方面着力,致力于全力提升环评的有效性。
环评公众参与网运行两年多以来,已成为国内环评方面最为重要、最为全面的数据平台,在环评单位、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在未来,每一位公众甚至可以通过环评公众参与网对企业进行举报。”向春满怀信心。
一年“不务正业”坚定了来时的路
据向春统计,两江中心一年内解决掉的工业企业污染的案子比一个县政府20几名执法队员解决的还要多。但是,当两江中心在民间环境监督领域影响力渐显的时候,向春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暂时离开。
2013年,几乎整整一年,向春都在SEE基金会从事资助项目,负责污染板块的业务。就是这“不务正业”的一年,改变了向春,也影响了整个两江中心。
向春为什么要加入SEE基金会?
SEE基金会是中国本土最大的环境保护组织,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起成立,致力于资助和扶持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成长,打造企业家、民间环保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保护平台,持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013年以前,两江中心和SEE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来往。两江中心成立之初就拿到了他们的一个资助项目,同时,向春也参与了他们组织的绿色领导力培训。
那个培训有一个同学群,2012年6月份,向春通过这个群了解到SEE有“支持地方环保机构工作人员到他们机构交换工作”的意向。2012年12月份,向春开始思索自己和两江中心该有什么突破。他记起了这件事,和SEE同事确认还有这个计划后,向春很快确定并投入了新的工作之中。
在SEE与之前在两江中心的经历完全不同,这种巨大的差异,带给了向春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视野、态度、自信。
作为两江中心负责人,向春觉得,以前纯粹是受资助者,都是去基金会申请资金。而在SEE,他直接负责一个污染防治项目的资助,可以看得更深、更广、更远。在重庆,当地民间环保组织发展非常晚、数量少,没有学习交流的机会。但是,来到北京、来到SEE这个平台,向春所接触的不光是国内组织,还有国际组织。北京多元的文化、活动和机会,给了他更广阔的视野。
于是,向春开始反思——
两江中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环保组织,单纯做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对象单一,要么是污染企业,要么是环保部门;合作伙伴也很单一,只有基金会。向春他们从基金会那里拿钱去推动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治理污染。
但是,到了SEE后,向春实际上有一半时间都没做资助的事情,却协调非常多的资源。其中的一件事情大大地改变了他的态度。
原本要去印度参加活动,可是计划泡汤了。也让向春有机会参加了SEE两年一届的会员大会。正是这次大会,让他看到很多企业家对环保事业的态度和承诺,他们的付出和投入远远超出了向春的想象。
向春说:“当时的感觉就是,跟这些企业家们相比,我以前做的事情都不值一提,我应该更加努力。以前认为企业家天生就应该支持民间机构,就该做公益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这些企业家们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比捐出的钱重要很多、很多倍,比我自己做的事情要重要很多、很多倍。”
“只要这些企业家未来还继续做之前所追求的那些社会理想,捐不捐钱给我们都没所谓,即使两江中心会因此死掉。”向春说,这些企业家们所带来的价值,远远高于他们捐钱给两江。两江中心几年来取得的成果微不足道。而一旦企业家们联合起来,凭借他们的资源和影响力,以及他们几十年的社会积累,带来的推动力是非常大的。
来SEE前,向春很少上台给别人讲东西,包括讲他们的项目、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果。那时候,上台讲十分钟向春都会觉得非常难受。
2013年11月份,两江中心在西安组织了一个年会。
两天的年会,向春一个人讲了一天,分享了两江中心的案例、经验、方法、策略。完完整整一天的时间,下面听的人还觉得不过瘾。每次休息时,大家和向春讨论得都非常热烈。
视野、态度、自信,这些只是向春个人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推进了两江中心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
那么,SEE的经历到底给了两江中心带来了什么改变呢?
在这之前,两江中心的业务是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地要求污染者解决问题,工作量非常大。当时,他们每年能调查上百家污染企业,而最终却只能促成四、五十家污染企业实现整改。
但是,从发展速度看,每天调查十家企业,而同一天新增的企业带来的产能可能相当于一百家这样的企业。假如一直这样点对点地推动下去,向春他们永远没有办法改变环境污染整体加重的趋势。
2014年,他们的工作策略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工作区域从重庆扩散到了全国。
刚成立时,两江中心只在重庆开展污染防治,哪怕是重庆边上,离重庆只有一个小时的地方,向春他们都不考虑。
“不只重庆,当时四川也有非常多的污染企业,而且离我们也很近,很多人说,你们能不能也做一些四川的工作,因为那边没有像你们这样做污染的机构。当时我们的回答是,重庆还有很多工作都没有做好,暂时我们只考虑重庆,所有的业务都只做重庆。”
向春说,而现在,他们整个机构的业务范围,已经做到全国了。虽然办公室还在重庆,但项目已经影响到包括新疆、宁夏、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等地方,甚至北京都有他们的足迹。
2015年,两江中心的每一名员工一半的工作时间都在重庆以外,他们走过了祖国多个省份的山川和河流,西南、华北、西北、华东都有他们的足迹。
不止工作区域,还有工作模式的改变——从“自产自销”到“联产联销”。
什么叫自产自销?
到SEE后,向春有一个非常大的感悟:在一个地方,单独靠一家机构或几家机构,只是做一些推动和调查,很难促成整体的环境质量变化。更多地还要努力地推动不同的环保组织发展,每个省、每个地级市、每个县都至少有一个小小的环保组织,也许他们做的工作很浅很浅,但是只要有他们,就会给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带来影响。
向春说:“比如每个地方也许只有一个组织,两、三个人,还都是志愿者,有一个小的场地,经常搞一点宣传活动。但是,只要有这样一帮人,形成的影响力也能给当地环保带来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从而起到很大的推动力。这远远不是一家独大所能比的。”
所以,从2014年开始,两江中心启动了见习工程师计划,为环保组织发掘和培养污染防治专业人才。比如,2014年10月成立的湖北行澈荆楚,现在已经有了稳定的三人工作团队,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污染调查。
“我们真的是希望每个省、每个地级市、每个县都有,不一定要多大多强,只要存在,就是一种力量。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和它们去连接、去合作,去创新一些项目的方法或思路,带来更大的推动力。”向春踌躇满志。
一年的不务正业,给向春和两江中心带来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却让向春更加坚定了最初的想法。
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向春也面临着问题。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