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第二届志愿文学获奖作品:报告文学《我的向往是春暖花开》

 

2020-06-19 12: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近日,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获奖作品揭晓。随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吸引和激励更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关注志愿者工作和生活,参与到志愿工作和生活的体验中,创作出更多能展现新时代志愿者风采的志愿文学作品,中国青年网对此次活动的获奖作品进行展播,敬请关注!

  河水的眼泪不再清澈,高山的头发日见稀疏,天空的呼吸开始急促……

  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染的现状也日趋显现。工业废气的排放,使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工业废水的排放,令水资源不断减少;工业废物的排放,让土壤受到严重伤害。

  面对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可是,当你看到一个工厂向河流肆意排放废水,是捂着鼻子快速走过,还是立即拿起电话向环保部门举报?

  也许我们置之不理,也许我们犹豫不决。但是,“80后”向春和他的同事们一定会拿起瓶子,深恶痛绝的装上一瓶污水样本,义愤填膺的拍下照片,然后将样本送到检测部门,并将检测结果向环保部门反映,或者联合媒体进行曝光。后续,还会有更多的监督行动……

  这是向春的职业习惯,也已成为他生命的一种自觉行为。

  2014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万捷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全面公开地表水监测信息的提案》,随后,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该提案被认为是继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后,又一保障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的重要提案。

  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份重要性和紧迫性兼俱的提案,竟出自一个公益性民间环保组织——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多年的走访和调研。
  六年来,向春和他发起成立的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致力于工业污染防治,在污染调查和推动公众参与等方面,与环保部门良性互动,推动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个塑料管揪出440吨DDT农药

  工业污染是环境恶化的首要污染源。然而,工业污染的治理不仅要靠国家,还要靠个人、靠民间等非官方组织。

  近几年,在举国治污的背景下,在空气污染引发全国重视之后,民间对环境的监督开始兴起。从2009年开始,国内开始出现一些环保组织对工业污染进行调查。但是,真的直面现实、督促减排、减少工业污染的民间机构并不多。

  2001年,刚上大学的向春参加了学校的环保社团。几年后,到了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全职工作。特殊的经历让他爱上了环保工作,为了更好的实现理想,2010年2月,向春发起成立了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中心是一个公益性的民间环保组织。

  两江中心成立之初只有两个人,他们把目光瞄准的是重庆境内的污染,开始了保护长江、嘉陵江“两江流域”的艰难历程。

  2010年7月,两江中心刚刚成立不到半年,向春去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镇南溪村看望朋友。在一家娃娃鱼养殖场参观时,意外发现养殖场外的小溪边有一条黑色塑料管道,而且还有少量异常偏黄的液体不断从管道流出。

  尽管塑料管道只有筷子头那么大,但强烈的职业敏感让向春想要探个究竟。向春怀疑可能是附近铬盐工厂的废水。

  他们立即找来桶,打了一点水,把几只活虾装进桶里。令人吃惊的是,十分钟后,桶里的虾竟然全部死亡。

  试验结果初步验证了向春的推断——这是含铬废水。

  他们当即取样,自己掏钱送到重庆市地质矿产检测中心检测。一周后,监测结果却否定了向春的判断——废水中没有铬。

  “那么,活虾为什么会死呢?”

  困惑不已的向春不愿放弃,立即组织人员到取样地附近走访村民。然而,大量的走访调查无功而返。

  事情锋回路转。在与茶馆的老人闲聊时,终于有了一点蛛丝马迹。原来,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水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庆农药厂在这里填埋了不少农药废料。

  “具体是什么农药?大概填埋了多少?”任凭向春怎么问,老人们也一无所知,再也回答不上来了。

  没有收获,向春只好回去查阅资料。经过大量搜索查寻,向春查到了当时的重庆农药厂主要生产“DDT”和“六六六”。

  “DDT和六六六,这可全都是对人体有毒的农药啊!”

  向春觉得事情很严重。抱着极大的忧虑,他们再次取样,将样品送交到重庆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监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水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的含量达到96.36微克∕升,超出地表水标准的19倍。

  如此“高标准”的水质进入人体后,将对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毒水”从何而来?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向春立即联系了重庆市环保局。

  环保部门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现场调查和监测后,一段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就此打开——

  原来,1964年,重庆农药化工集团曾在南溪村青龙庙社修建了一座占地三亩的废弃农药填埋场,填埋了近440吨废弃农药。当时,由于技术手段不足、处置措施简易,建成后却被遗忘了,长期未能得到有效防护,造成黄色农药渗水流出。
  污染源找到了,问题亟待解决。

  环保部门立即组织相关专家检测、评估,制定治理修复方案。当年8月,采取了槽罐收集后外运的临时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同时,启动填埋场修复工程,将填埋厂上面的房子全部拆迁后,把440吨“六六六”和“DDT”全部挖出来,随后进行覆土绿化。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2012年8月,“毒水”终于得到遏制。

  一个440吨“DDT”农药填埋场在嘉陵江上游被发现,而下游十公里内的自来水厂,直接供应着重庆市五区居民饮水。
  试想,如果没有向春那次意外的发现,这样的危害不知道还将持续多久。

  还是在嘉陵江边,另一次重大污染的发现,就在两个月后。

  2010年9月14日,向春在网上检索水文状况时,发现嘉陵江沿岸有一段区域颜色异常泛黄,地点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镇先锋街。

  “这种黄色很典型,是受六价铬污染后的状态。”

  向春和同事立即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岸边的滩涂上流淌着异味明显的黄水,水里还有不少肚皮上翻的死鱼。他们用矿泉水瓶灌了一瓶样本,样本看上去“简直像尿液”。

  江边周边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横流的“金黄色”液体将大地划分成一个支离破碎的版图。少许石头上有黄绿色、毛茸茸的,像青苔一样的东西,却又和青苔看起来有些不同。

  同事好奇,正要去摸。

  “别摸,那是铬渣渣滤液中六价铬的结晶!”向春大吼,“六价铬是剧毒物,是强致癌物质,我们进入这一片区域之后,一定不要触摸任何物体!”

  一声大吼让同事心生恐惧,没想到剧毒如此之近。

  六价铬的污染怎么来的?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