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第二届志愿文学获奖作品:报告文学《我的向往是春暖花开》

 

2020-06-19 12: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3年,两江中心介入到该厂进行污染调查和水质检测后,发现工厂每次排出的水都严重超标,于是开始向厂方施压,并且配合环保部门约见了厂方责任人。

  经过半年的交涉和评估,厂方认识到所产生的污染已经无法通过净化设备解决,便将生产线全部拆除。

  “在那一轮的‘博弈’中,我们这样的民间组织产生了增量的作用。”向春说,“若是以前,企业只感受到了政府的压力,现在又增加了另外一个压力,所以改善速度很快。对环保部门来说,协调工作的成本非常高,可能几年都协调不下来。而且我们还能举出很多成功的案例,说明可以造成客观影响,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烫手的“山芋”终于被拿下,环保部门也深有感触。

  重庆一位区环保局副局长说:“政府的力量不能覆盖到社会监管的每个角落,民间环保组织有序和持续参与配合环保部门执法,是有力的合作帮手。”

  如今,两江中心与当地的环保系统已经建立了相互信任的良性关系,解决问题的反应速度更快了——

  直接沟通就能解决问题,不必频繁上网发帖、依靠媒体施压。每月一天的“局长接待日”是向春和他的同事必然要做的“程序”:或汇报工作,或投诉污染企业。

  经过几年磨合,两江中心与重庆各级环保部门的合作流程已基本形成——

  两江中心做前期调查取证,环保部门跟进核实查处。两江中心再回访确认整改情况。甚至,两江中心有时还与环保部门共同调查,共同推动污染整改。

  事实上,与政府部门相互信任、良性互动,对向春他们来说,也有助于从事环境监督时降低人身风险。

  向春说:“我们基本不会和企业单独接触,因为风险太大。在重庆做环境监督的话,我们会拉上环保部门一起,而且三方会谈也比较理性。

  两江中心每年调查发现超过一百个工业企业非法排污,解决超过 五十个工业污染和企业污染问题,直接推动企业和政府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超过五千万元。

  “但是,两江中心几乎没有遇到过来自企业的任何威胁。”

  向春表示,最大的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是在污染现场,二是曝光事实后。为了规避现场调查遇到的伤害,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以缩短现场作业时间。如果被厂方发现,尽管在厂区外调查并不违法,但无论对方是要求删照片,还是扣押拍摄器材,我们都予以配合。删照片是企业最大的诉求,回头再拍就可以,但闹到派出所浪费的时间更多。不起争执、能安全离开现场是第一工作原则。至于后期的打击报复,真是没遇到过。

  民间组织的监督也是在协助企业搏得将来。若是企业由于监督而做到了可连续化,将来被淘汰的可能性就比较小。眼下能多赚几个钱,并不代表你能走多远。

  重庆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对污染企业说:“现在不只是环境执法部门在盯着你们,也有人在盯着我们。”

  一位经常和向春打交道的区环保局长说,非常敬佩他们这样的人,他们做的事情不是为自己,却还这样富于激情,实在难能可贵。

  环保部门领导的评价让向春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向春说:“我们和政府部门不断互动,也让他们认识到了公益性环保组织的作用,逐渐认识和接纳了我们这样的力量。”

  一封举报信让全国62名环评师丢了饭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专家组成员赵章元曾说:“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尖锐,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其根源问题就是在环评环节放过了一大批污染企业。”

  环评即环境影响评价,通俗的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而环评工程师是指取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经登记后,从事环评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环评就是一道环境闸门,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许多时候环评却是由“挂靠环评师”在把关——假环评师以真环评师的名义,为项目写出具有法律意义的环评报告。被挂名的真环评师,多数另有其职,且多为环境部门公职,并未真正从事环评。甚至有一些地方,主管环评审批的副局长直接“挂靠”在当地的环评公司,每年从环评公司获得一定的收益。

  此类现象在环评界相传已久,终于在2014年被揭开了。

  2014年 7月31日,环保部下发《关于对62名环评工程师“挂靠”环评机构问题处理意见的通报》。对挂靠环评机构的62名环评师给予通报批评并注销登记。

  2014年 9月16日,环保部下发《关于31家环评机构“挂靠”环评工程师问题处理意见的通报》。在这31家环评公司里,共有62名“影子环评师”。

  这是环保部首次大规模清除环评界“挂靠环评师”,而这一行动却与两江中心的一封实名举报信有关。

  在环保部通报的62名“影子环评师”中,有43名系两江中心举报。涉及的31家环评公司中,有20家在两江中心的举报名单之中。

  让人疑惑的是——如此影响重大的举报信,两江中心如何获得详细的材料?两江中心又是如何“扳倒”这二十家环评公司的呢?

  事实上,在寄出举报信之前,两江中心足足准备了两年之久。

  2010年初,两江中心刚成立时,就定位为“致力于工业污染防治的专业型环保组织”。早期的工作以调查工厂排污为主,向地方环保部门举报工厂超标排污、举报排污口的位置等等,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011年初,两江中心开始关注环评。

  “如果在项目建设之前把好环保关,那么后续的社会成本会少很多。”向春说,在从事数年的污染调查之后,自己开始转而关注污染项目建设的前端,即环评。
  两江中心的同事们在网上检索环评数据时,发现部分环评机构不符合持证条件,环评机构工程师“挂靠”现象严重,部分环评机构中登记的环评工程师,有来自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如环保局)和环保事业单位(如监测站、评估中心、环境执法队伍)的公职人员。

  如此违规行为,赫然存在于互联网上,只需要进行搜集和比对就能明显发现。

  大到三峡水坝、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工程,小到一个居民小区的建设,在繁复的审批流程中,通过环评程序是项目工程顺利上马、开工的必要条件。

  根据规定,环评机构要开展环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环评工程师。招不到专职的环评师,许多环评公司就想出了“挂靠”的点子,而背后的工作,都是没有环评师资质的工作人员完成的。

  环评资质挂靠已经是行内公开的秘密。

  “个人挂靠环评师资质,每年能拿三万至六万元挂靠费;公司挂靠环评机构资质的,需要抽取建设项目费用的30%左右,交给环评机构作为管理费。尽管国家相关部门一再禁止,这股歪风开始收敛,但还是比较严重。现在是干活的基本没资质,有资质的基本不干活。”向春说,“大家都知道游戏规则,但知法犯法、缺乏监管是这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按照要求,每个环评机构的持证工程师的情况、每个建设项目的环评报告书以及编写报告的人员都应公示。所以,两江中心举报信中的每一条信息,都来自于公开的渠道,都有据可查。

  2013年5月,两江中心创建了环评公众参与网,收集、整理环评项目信息,用于公众检索和了解环评项目,便于公众及时有效的参与环评。同时,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调查。

  2013年11月,两江中心收到了一封关于环评机构挂靠的举报信,在对举报内容进行核实后,发现环评机构涉嫌违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向春他们根据举报情况,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调查,最终形成一份长达16页的调查报告,于2014年1月将“举报信”寄给了环保部。

  与此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广播网、《半月谈》、新华社等先后对环评师挂靠现象进行了深度报道。

  寄出举报信后,两江中心的同事每隔一、两个星期就要打电话去环评司询问进展。

  用这样的笨办法,向春他们终于获得了回音。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