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感悟:点亮星星之火 奏响青春乐章

 

2017-11-14 11:0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7月25日,晴,支教团培训的最后一个晚上,带着各自听说的支教故事,我们12个人聚在一起幻想了很久未来的支教生活。

  8月25日,阴,我们来到了商南县城,透过旅馆的窗户看着触手可及的层层大山,我们感慨着这座山中小城的不易。

  8月27日,小雨,早饭过后,我们陆陆续续被接到了各自的支教学校。开车离开县城半个小时后,我来到了试马镇中心小学,开始了我的支教生活。

  记得开学的第二周的一个课间时,一个学生问我:“王老师,你是不是只带我们一年啊?”当时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回答他:“是啊,不过明年还会有新的老师来带你们。”但是过后这个问题却不断地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因为这句话不断提醒着我“我只有一年的时间”。我反复地在思考作为一名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到底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我慢慢地找到了答案。

  为他们铸一把利剑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认为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为他们培养一些可以终身受用的好习惯,让这些好习惯能够成为求学路上能披荆斩棘的利剑。

  在开学后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班上学生的作业非常不用心,一多半学生字迹“脏、乱、差”,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反复教他们应该怎么写作业,我也尝试让他们重抄重写,结果他们作业量越大,他们越着急,作业还是依旧“脏、乱、差”。直到有天一个学生作业本丢了,我就送了本新的作业本给他用,我叮嘱他新作业本一定要写得整整齐齐,出人意料的是那次他的作业非常用心,而且后面几次作业越来越整洁,后来我给全班每个人都买了新的作业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他们规范作业格式和要求,那次之后学生们的作业改观很大,受了很多老师的表扬。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简单的一个做法就能给孩子们改掉一个坏习惯,为他们培养一个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为他们送一份温暖

  “爱能托起明天的太阳”作为一名支教教师,在支教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很可怜的孩子,我们在完成支教任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尽自己能力去给予这些孩子一份关怀,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活上,我们的点滴奉献为他们送去的却是一份温暖和希望。

  来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自己就是联系这里和外面社会的桥梁,有时我们的帮助能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10月中旬,学校有个学生患了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进行骨髓移植,虽然配型已经成功了,但是几十万的手术费让一家人又陷入了绝望,在仔细了解孩子的病情和家庭情况后,我联系到了我的研究生导师,导师听说后立即组织了课题组捐款,两天时间一共募集了一万元,本想着一万元离解决问题还很远,但是后来孩子的家长专门从医院赶来学校说想见见我,在交流的时候我才知道,对于他们一家这笔钱带来的是希望,在最无助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给予的爱和希望,他们重新拾起信心,相信只要一家人不放弃终会看见明天的彩虹。

  为他们点一盏明灯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在这里大家一般习惯叫我们“大学生”,因为我们怀揣着理想和信念刚刚走出大学,我们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些都是我们不同的地方,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自身优势,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引导树立远大的志向。这里的孩子生在大山里,长在大山里,还有许多孩子从没出过镇,他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许多还停留在父母打工的见闻,要想让他们立志求学走出这里,就需要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帮助他们,为他们点亮前方的道路,让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其实每一支研究生支教团都像是一把火炬,它承载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信念,我们带着火种来到每一个服务县,燃烧在每一个需要我们的学校,我们来到这里就是希望自己的青春之火能为这里的孩子点亮一盏灯,让他们能拥抱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肩负着“扶智立志”的使命,希望他们有一天能离开这里走进大学能够成长成才,希望他们有一天有能力回到这里来建设自己的家乡。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为这里的孩子多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多培养一些学习习惯,为他们铸一把求学路上的利剑;多关爱一些留守儿童,多帮助一些家庭困难学生,为他们送一份诚挚关怀的温暖;多开阔一些视野,多传授一些正能量,为他们点一盏照亮前方的明灯。(长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王博)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