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感悟:支教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修行

 

2017-11-08 11:2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记者的专访时,曾谈起七年知青岁月的苦与乐。他提到当年知青生活要“过五关”,这使我感触颇深。七年知青岁月奠定了青年习近平的信念与追求——为人民多做实事。是人民群众的爱护和基层农民的感染奠定了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意志品质。

  同样,支教是一场修行,今年八月末我来到服务单位坊镇中心小学——一所位于坊南村以南的县道边上的农村规模小学,全校共有近800名学生。而我,只有一个简单的心愿:尽我所能,多帮忙一个孩子。
  来服务地已经两月有余,可以用“经四难”来概括我的生活:

  第一难 语言交流难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操着一口我听不懂的“合阳话”,这给我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很多困扰,甚至还因此闹出笑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成员尹荐和娃娃们在操场上晨读。尹荐 供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成员尹荐和娃娃们在操场上晨读。尹荐 供图

  在教室里,学生向我告状时说方言,我必须要听很多遍才能帮他们解决纷争;在会议中,领导安排工作说方言,我常常在会后与普通话稍微好一些的年轻老师再交流一番以明确会上传达的信息和布置的任务;在集市上,要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也像是在 “做听力题”,要抓住老乡们语句中“关键词”来理解他们的意思。

  有一次课间,学生提着作业本来找我,问道“尹老师,你咋不好(号)?”她一句话,说得我面红耳赤,我故作镇定的反问:“尹老师不好吗?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她急忙向我解释不是这个意思,问了几遍我才明白,她说的“号作业”是“批改作业”的意思。

  第二难 适应饮食难

  一方面,在关中平原上,有着悠久灿烂的麦粟文化。他们的一日三餐都吃馍(即馒头)。另一方面,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因此,当地的人最爱吃“馍夹辣子”。而作为土生土长东北姑娘的我,吃惯了东北大米,最爱色重味浓的大锅炖菜。因此,刚来合阳不到一个月时,由于水土不服引起了身体的过敏反应,我浑身起红色孢疹,奇痒不比,痒得夜里难以入睡。

  第三难 开展教学难

  由于缺乏在当地教学的经验,我不了解娃娃们的基本情况、摸不透娃娃们的接受能力,甚至把控不准既定的教学进度、掌握不好与他们亦师亦友的尺度。只能凭着一腔热情和一颗赤诚的心在不断的摸索、尝试、请教、总结经验中缓慢前进。

  第四难 生活自理难

  风沙大、灰尘重、虫子多、吃水难、没暖气、走漆黑的夜路、上原始的旱厕。来到服务地后,一个个新的生活挑战迎接着我。以前在优渥的生活条件中坐享其成,在父母的娇惯呵护下不经风霜,而今照顾自己琐碎的饮食起居、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懂得什么是真实的生活。

  如今,两个月过去了。我的合阳话说的越来越标准,和当地老师、学生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多、越来越顺畅;我的身体似乎也习惯了这里的“水土”,不再起过敏反应;教学经验慢慢攒起来,可以淡定从容、有条不紊的展开教学了。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以前拿苍蝇拍子都拍不死一只苍蝇,现在用笨重的笤帚也可以完成任务,以前最怕做饭时油溅到身上,现在屋里屋外、柴米油盐样样都能打理。

  这一年必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会看到广袤的黄土地远比城市的高楼博大辽阔,我会听到农村基层群众最朴实声音,我会认识到“象牙塔”以外,还有这样真实的社会生活。而我在这里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知、所见所闻,这一切,正是我的修行。

  (作者,尹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陕西省渭南市坊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