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11年8月份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包尔海乡参加志愿服务,半年来,我经历了许多事情,见过许多人,经历过许多感动和苦楚。可是,只有一个人,每每想起,眼角里总是浸满泪花,不是伤心,而是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一种难以名状的激励;每每想起这个人,所有的苦楚都化为乌有,心底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豁达,一种对众生的终极关怀,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这个人就是郭金铸,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一个在包尔海乡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职工,大家都习惯叫他老郭。
老郭是四川内江人,今年六十多岁,2008年来到包尔海乡政府参加工作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郭喜欢自言自语,总是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见到别人,总喜欢和人家交流。起初,我总觉得他像个“怪人”,正因为如此,我却增加了对他的兴趣。记得有一天,大抵是深秋季节吧,天还未亮,我就醒了,躺在床上,便听到外面刷刷刷的声音,因为好奇,我起了床,这大概是我起的最早的一次吧。走出宿舍,睡眼惺忪中朦朦胧胧有一个人再扫树叶,只见他衣衫褴褛,弯着背,扫起的树叶飞舞着,身后是一排整齐堆放的树叶堆,刷刷声中,整个清晨更显得寂静。原来是老郭,我静静地观察了许久,老郭发现了我,“小伙子起的好早啊!”他在向我打招呼,我走过去,问候了一番,通过交流得知,老郭每天都这么早起来打扫卫生,已经坚持四年了。
老郭在乡政府里,除了打扫卫生,还负责浇水、烧锅炉。每天都能看到他忙忙碌碌的身影。深秋季节,天那么冷,他拉着水管子浇花,我亲眼看到他手冻的皴裂,可是他却不在乎。冬天,他亲自扛着一袋袋的煤往锅炉房扛,有一次我过去帮忙,他不同意,还说“小心弄脏了你的衣服”,只见他一个人气喘吁吁地把煤块抗到了锅炉房。有一天晚上,我睡不着,便决定出来走走,当时已是深夜两点钟,当我走过锅炉房时,听到“咣当”一声,吓了我一大跳,透过锅炉房门狭小的缝隙,微弱的火光中,老郭正在添煤。我当时感动得留下了眼泪。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渐渐地,我才明白,原来老郭怕我们这些留住在乡里的干部晚上睡觉冷,所以经常晚上不睡觉守在锅炉旁。
有一天中午,我去了老郭的宿舍,当时我惊呆了,一张破旧的床上堆放着一床棉被,棉被下面放着一只手电筒,床前有一台电视机,电视机旁边是一张饭桌,老郭正在用刀削黄瓜,见到我进来,老郭很高兴,让我坐下,他说“也没有什么可以招待你的”,我当时眼角里含着泪水,顿时觉得老郭如此伟大。老郭说,他一个月的收入700元,后来乡里领导很关心老郭的生活,想多给他一些钱,但老郭坚持不多收一分钱,他说“把钱给更需要的人吧”!老郭平时生活很节俭,只吃素,不吃肉,为的是能节省下一部分钱帮助别人。来乡政府工作之前,老郭住在附近村子里面,谁家有困难,总能看到老郭的援助之手。那天,我真正地了解了老郭,他的精神感染了我,我回到宿舍,炒了几个菜,给老郭送来,可是他坚持不收下,弄得我很尴尬。吃过饭之后,我决定送给老郭半桶清油,在他的再三阻拦下,我把清油倒进了他的油罐。老郭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想起他来,就觉得他很可怜,但更可敬。老郭的日子过得很清苦,每天繁重的工作很劳累,但从未见到他抱怨过、忧愁过,相反,每天都能见到他灿烂的笑容。于是,我明白,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享受,感官的享受,真正的快乐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老郭正是因为有一颗慈善的心而过的如此快乐。
老郭是一名共产党员,每天坚持看报纸、新闻,还坚持写日记。我有幸看过他的日记,上面记载的是每天做过的一些事情,看报纸、新闻之后的感想,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心。看过他的日记之后,我觉得老郭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心里装着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心理考虑的不是自己的荣辱得失,而是整个国家的福祉。日记中有这样一条,我印象最深刻,“得知汶川大地震消息后,心如刀割,夜不能寐”。我从他的日记中发现,老郭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十分透彻,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一些重大决策,老郭总能说出理论依据。在老郭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雷锋同志的光辉形象,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并没有被时代的洪流冲走,它就活生生地屹立在我们身旁。我想,像老郭这样的人不止一个,他们就像当年的雷锋同志一样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着,他们是我们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学习的榜样。尤其是我们西部计划志愿者学习的榜样。当初,我满怀支教理想来到新疆,虽然最终未能实现支教理想,被分配在乡政府里,但是从未熄灭志愿服务的心愿。每每看到老郭,我就看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所以,半年以来,我曾经无偿地辅导学生,也曾将仅有的130元的生活费捐出,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买书。我知道,我做得还不够好,与老郭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但是老郭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时刻指引着我不断前进,在我的人生最困顿、最艰难、最迷茫时,老郭的微笑总能传递给我一种难以名状的激励,
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一种对众生的终极关怀。(作者:李书光,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现服务于包尔海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