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4:4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带着坚定的信念,2020年8月我从钟山脚下美丽的校园来到了祖国西部幽静的深山。不知不觉,来到贵州支教已经三月有余。这三个月来,有困难,有迷茫,有感动,有遗憾,但终究有所收获……
从“花朵”到“园丁”
一支粉笔书写生活点点,三尺讲台满是辛勤汗水。三个多月里,从最初忙碌不安到逐步适应,从“姜同学”向“姜老师”的角色转变也远比心中设想的要艰难。我任教的科目是一年级语文,没想到教学的第一重困难竟是与孩子们的交流。这里的孩子大都说侗语,说话也多为倒装句。“老师语文”“老师英语”“老师,我扫地完了”时常把我们说的一头雾水,这也成为了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一块绊脚石。也许是习惯了老师的“一言堂”,也许是碍于各自的口音,缺乏自信,课堂上他们不愿发言。当我提问时,同学们都不愿意举手。即便点名发言,他们的声音小到你必须走近才能听清,甚至有些同学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更是存在很多不足。面对这些孩子,我心急如焚。
11月栽麻镇组织了全镇中小学期中考试,我也迎来了教学工作中的一场大考。考试当天,我送孩子们走进考场。考场外,我心生忐忑,不免紧张,惦记着自己的“小神兽”们能否正常发挥。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全班平均分只有50几分,挫败感油然而生。我开始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经验技巧不足怎么办、教学内容是否生动……于是,我积极向当地教师求学问,立足实际求方法。我设立奖励机制,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学习文具等;搭建学习小组,提高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并要求每一名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以此激励他们继续努力;牺牲休息时间帮助他们复习巩固旧知识,及时查漏补缺。每一天、每一课都全身心投入。
现在看着课上那一双双举起的手,为何要做一名老师这个问题突然有了答案。不求桃李天下,只希望学生有回响。也许一年的陪伴不能改变太多,即使带来小小的希望和目标,都将给我带来巨大的收获。孩子们的进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细心培育的花朵正在不经意间悄然绽放。
愿你走出大山,去看看海的模样
“老师好~”一个清脆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声音的那头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姑娘,脸上笑嘻嘻的,好奇地打量着我。那是她上小学的第一天,也是我支教的第一天。我带着紧张与不安的心情走上三尺讲台,当我问到“有多少同学想要考大学啊”,本以为会看到全班齐刷刷的举手,但没想到才有两三个同学怯怯地举手。当我问到“大家长大了想做什么呀”,本以为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说“当老师”“做医生”“当科学家”,但没想到听到的是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去打工”。
我逐渐意识到,在他们的世界里,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是陌生且迷茫的。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们相比,被束缚得更多,想象力更贫瘠,眼界更狭窄。作为支教老师,我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走出大山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份良心工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贯彻一生的教学理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在教室张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标语;利用班会课,和他们聊包罗万象的世界、谈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只希望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竭尽全力点燃孩子们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望,带他们翻越山头,去看看海的模样。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相信,这一年的支教生活,是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美好旅途。因为热爱所以不畏艰难,因为热爱所以不惧坎坷,我会带着教书育人的执着,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乡村教育的岗位上发光发亮。把青春留给远山,用行动把爱相传,我愿做那青青的芽儿,平凡但寓意光明,在归柳、在榕江、在贵州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汇入绵绵希望。
(作者:姜帆,南京中医药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现服务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归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