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感悟:一颗种子跟着我在甘洛生根发芽

 

2020-11-10 14:3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图为甘洛县城一景。刘听瑭 供图

  我与甘洛的故事,早在2019年就开始了。我的母校-四川大学是定点扶贫甘洛县的单位。2019年7月有幸跟随学校的双创团队赴甘洛县参加了产业帮扶座谈会。会上,我看到老师们对地方提出的帮扶需求逐一给出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充分感受到了川大人强烈的社会担当,并深深地为学校感到骄傲和自豪。座谈会后,我们还与驻村扶贫干部们进行了访谈,在了解到扶贫干部们克服种种困难开展工作时,才真正意识到脱贫攻坚这项事业的艰难与伟大。那次甘洛之行后,一颗小小的种子便在我心中埋下了。

图为服务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四川大学第22届研支团成员。刘听瑭 供图

  2019年9月,四川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开始,心中的那颗种子终于有了发芽的机会。2020年8月,在经过七个小时的奔波之后,我终于再次踏上了甘洛这块土地。我支教的学校在县城边上,在去学校的路上,我被震惊了。比起去年,街道变得更加宽敞干净了,街上的店铺也明显增多了不少,整个县城繁华了很多。到达学校后,便开始了打扫工作。我还记得那天刚好是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也就意味着热烈的夏季正式终止,秋季已然来临,但暑气却丝毫未减,伴随着炎热,我的支教生活正式开始了。

 

刘听瑭在上课。刘听瑭 供图

  我家里自外公外婆那一辈起就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了,两位姨妈继承了这份衣钵,继续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还记得开学前,当我把课表分享在家里的微信群时,舅舅说:“恭喜我们家又出了一位刘老师”。看到“刘老师”那三个字时,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身份从一名学生变成了一位教师。学校安排我负责高一十三班和高二一班的语文教学。之前听往届支教团学长学姐们讲过,这边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要做好心理准备。班上有好些同学都是辍学了很久再重回校园,有的学生的年龄比我还大,当时真的有点不知所措。我以为自己的教学会像高中时的语文课堂那样,读课文、分析课文、背课文、写作文,但是没想到在第一步读课文就遇到了如此大的阻碍,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教育水平的差异之大。可是,学生们偶尔也会给我小惊喜,在学习了三篇中外小说后,我让大家也尝试着写写小说,当我看到学生们写的科幻悬疑鬼神战争各种类型的小说时,觉得其实他们也可以做得很。大山阻隔了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但是从未阻隔内心的世界,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引导与耐心,他们就会有所成就。

刘听瑭在为学生讲题。刘听瑭 供图

  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在这两个多月的支教生活中,确实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比如明明自己备课那么认真,把课文分析得那么细致,可是为什么上课时一问问题,就没人可以回答。后来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在听了许多资深教师的授课后,渐渐知道了问题出在了哪里。因为这边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彝族,他们最先学会的语言是彝语,汉语对于他们来说,其实算是上第二语言,不仅仅是拼写存在问题,在理解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讲课时,我需要把教学语言反复修改,仔细推敲,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讲授给他们,讲完之后还要让他们再讲一遍,这样教起来确实进度会很慢,但是当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时,心中还是充满了感动。

   

图为刘听瑭在批改作业。刘听瑭 供图

  写下这篇随笔时已临近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到:“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即使天气转凉但心依旧炙热,那颗种子正在慢慢成长之中,希望在支教结束之时,我也会有可以收藏一辈子的东西。

  (作者:刘听瑭,四川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