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11:1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8年3月,我和姚佳第一次阅读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其中总书记在梁家河所展现的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深深都感动并激励着我们。同年7月,刚毕业的我们和其他23位同样心怀理想的同学放弃直接就业的机会,毅然决然的加入了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奔赴祖国的西部,分处在三省四县,开始了这段饱涵“苦”、“辣”、“酸”、“甜”的支教旅程。
“苦味”感动·辛劳扶贫
我和其他6名志愿者组成榕江小分队,从哈尔滨出发,远赴3500公里外的贵州省榕江县,来到一个我们从未到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小镇——寨蒿镇,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
在学校开学前,志愿者姚佳服务于寨蒿镇党政办。东北林业大学研支团 供图
寨蒿镇并不大,小镇四周绿水青山环绕,一座石桥是镇里通往外界最主要的通道,木质加瓦片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风格,走在小镇里就像身处于一幅笔酣墨饱的水墨画中一般,如此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不禁让我们对这一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到达镇上的第三天,我们终于迎来了作为志愿者的第一个工作日。当时正值七月末,学校还没开学,我们被安排到镇政府工作。
榕江县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是当地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都会有几十位驻村干部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而奔波于各个村寨。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跟着驻村干部一起走访贫困户,处理一些简单的材料。
图为志愿者常铮在做家访。东北林业大学研支团 供图
在政府工作的日子里,我们累计跟随驻村干部下村入户走访8次。走访贫困户的工作十分辛苦。每次走访要么顶着夏日的酷暑,要么披着夜色星光,曲折的山路在我们娇气的双脚上留下一处处水泡。对于这份自找的辛苦,我们十分不解。驻村干部吴哥笑着说:“早上凉快时去走访要耽误村民去坡上做活路(干农活)嘞,所以我们只好中午或者晚上来啊。”听完后我们恍然大悟。看着吴哥黝黑的皮肤,我们瞬间觉得与他比起来,我们受的这一点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在这期间,我们看到了在众多驻村干部的倾力帮扶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了贫困的帽子,走向勤劳致富的道路。寨子里的人见到帮扶干部路过,都会热情邀请他们进家坐坐,向这些辛劳奔波的人道一声感谢。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明知工作如此辛苦,还有这么多驻村干部依旧在默默奉献,因为,他们可以在这些艰苦中,收获感动。
在脱贫路上留下太多感动,每一份感动都饱含着帮扶干部们的无限辛苦,但也正是这些带着“苦”味的感动,才让我们学会了珍惜。
“辣味”感动·热情民风
贵州人喜欢吃辣,我们刚开始有些不太习惯,就像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所面临的“四大关”一样,辣味就是我们正面临的饮食关。随着在贵州的时间越来越久,我们对这些辣味的饮食也一点点适应起来。
图为学校周边的稻田。东北林业大学研支团 供图
金秋九月,稻田飘香。学校被一片片稻田围绕,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最后消失在山霭中,犹如通往云端的天梯,美不胜收。
寨蒿是侗族聚集地,按照侗族的习俗,农家开田(放水收稻谷)要捉鱼来招待亲友。住在附近的几位老师经常邀请我们去稻田里捉鱼,并烧制酸汤鱼,让我们体验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学校的老师们说“小姚,小常你们两个和我们的孩子年龄差不多大,只身在外,我们要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你们的父母才会放心。”一桌丰盛的菜肴,一句朴素的话语,餐盘中的辣椒仿佛就代表着侗族人民似火的热情,给我们带来一份充满辣味的感动。
图为寨蒿镇侗族新年场景。东北林业大学研支团 供图
在寨蒿的这半年时间里,侗族的各种传统文化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侗年是侗族除春节外,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每年腊月初一,侗族百姓都会杀猪宰羊,备好各种酸菜、腌鱼、糍粑在寨子里摆满圆桌,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与来此地的游客一起欢度新年。
我们受邀前往新寨去参加当地的侗年活动。那天寨子里男女老少都穿上了华丽的侗族华服,就连小学生也身着盛装像小公主一样,他们弹着侗族琵琶在村里的大坪子上踩歌堂、跳芦笙舞,热闹无比。
看到我们过来,热情似火的侗家汉子连忙把我们拉进他们的队伍,跟着侗族琵琶歌的旋律,一起踩起歌堂。“你们要多转几圈,正着转完还要再反着走回去,这样才能平安幸福。”一旁的潘老师对我们讲到。
侗族人民的热情,就好像是侗家的酸汤辣椒一样,看似火辣的性格,实则蕴含了无比真挚的感情,我们作为志愿者,在热情似火的黔东南,感受着民族的团结,收获着这些充满辣味的感动。
“酸味”感动·陪你留守
我们来到学校后,最令我们动容酸楚的就是留守儿童问题,全校285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97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父母一次。
志愿者姚佳、常铮陪伴留守儿童过国庆长假。东北林业大学研支团 供图
国庆是我们来到学校之后的第一个长假,在其他人都选择出游或休息时,我们却决定利用这七天的时间,去陪伴寨子里的学生们。当我们第一次出现在寨子时,学生看见我们害羞地躲起来,只有一个女生跑过来问“常老师,姚老师,你们来干什么?”
“我们来陪你们玩啊。”
“咦,我才不信呢,你们不是来告状的?”
“当然不是了,你这有什么好玩的,快给我俩说说。”
“好啊,我们寨子好玩的地方可多了,就怕你两个笨笨的,找不到。”说完,这个女生拉着我们的手,叽叽喳喳的介绍起她的“地盘”。
“别看你们两个在学校是老师,但是在这你俩得听我的。”小女孩带着点小骄傲的对我们说。看到我们真的是来寨子里玩的,很多学生加入进来,也正是从这次开始,我们和这些学生才真正的成为了好朋友。
接下来的六天,这些学生每天都在寨口等我们,她们带着我们两个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一起爬山;我们也会陪学生一起在大榕树下做功课,一起做农活。不得不说,在做农活这方面,我们真的有很多地方需要向这些“小老师”请教。
在一次闲聊中,我们问一名学生“你小小年纪怎么什么都会做呢?”“我爸爸妈妈出去打工好多年没回来了,奶奶身体不好,所以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做家务了。”“那你想妈妈吗?”我们追问到,这个学生低着头没有做声,过了好一会儿,他转过头说了一句让我们心酸又感动的话:“如果你们天天都来陪我玩,我就没有那么想了。”不得不承认,这名12岁的孩子,让我们明白了“陪伴”这个词更深远的意义,它代表了一份带着心酸的感动。
时间转眼间到了十月份的尾巴,我们协助学校留守儿童之家为20多名留守儿童举办了一次盛大的集体生日会,虽然整个生日会只准备了3个蛋糕和一点糖果,但是每位来参加生日会的学生都开心的不得了。
伴随着欢快的生日歌,有几位正在许愿的同学突然不说话了,随后眼角慢慢的流出泪水。姚老师连忙过去询问情况,那几位学生却不肯说。直到生日会结束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那几位同学从来没有过过生日,她们很想念爸爸妈妈。她们许下愿望:希望父母能陪她们一起过生日。
许愿结束之后,就到了切蛋糕的环节。平时最贪吃的小馋猫,却把蛋糕中最甜的部分给了我们,“老师,以后每年你们都会陪我们一起过生日对不对?”晚上回到宿舍后,我在日记中写到:“小孩子的愿望往往很简单,但却又偏偏很难实现。”
第一次家访发生在十一月初,我们乘车四十多分钟才到达学生所在的寨子。由于本次调查的几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不是很好,这一路上,我们想的更多的是让家长好好管教这些孩子,然而,当我们踏入学生家中的时候,想法却突然转变了。
志愿者姚佳、常铮帮助留守儿童晾晒粮食。东北林业大学研支团 供图
走访的学生都没有父母陪伴,终日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由于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回到家的他们不光要料理自己的生活,还要照顾爷爷奶奶的日常起居。爷爷奶奶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我们才明白,这些学生远比我们想像的要成熟懂事的多,只是因为经济困难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才造成了他们叛逆的性格,所以我们应该用更多的爱去一点点感化他们。
这次家访之后,我们内心深处除了酸楚之外,更有深深的感动,虽然这些学生在学校十分淘气,但是回到家里,他们对长辈的孝顺体贴和对弟弟妹妹的呵护又让我们十分动容。
在贵州的这半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这种带着心酸的感动,它就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感动并激励着我们前进。
“甜味”感动·教学点滴
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支教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在开学初,我和姚佳主动放弃了镇里相对优越的条件,来到了更加偏远的一处村级完小进行支教。因为我们觉得,这里更加需要我们。实际情况也正如我们想的那样,我们的到来对于这所学校犹如雪中送炭,解决了学校没有英语老师的困难。
志愿者姚佳正在上课。东北林业大学研支团 供图
刚开始,学生的基础很差,即便是六年级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整背诵26个英文字母。因此,我们当时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要完成这个简单的目标也十分困难。教学中,我们曾因为学生厌学、工作繁重、条件艰苦而想过要放弃。但是每当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所讲到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我们便又会铆足干劲,继续坚持。
春天我们播下辛勤的种子,秋天收获到了无限的感动。六年级英语成绩过去总是倒数第一名的太平小学,在经过姚老师一个学期的努力后,如今上升至全镇所有小学中的第二名。同时,学期末的班级评比中,我所带的四年二班取得了全校班级量化评比第一名的好成绩。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们为了表达谢意,他们为我们送来一朵朵纸做的小花,就连平时经常被罚写单词的淘气包,也趁没人的时候偷偷送来一张写满感谢的小纸条。看着满满一桌礼物,我们心中像蜜糖一样的甜,这是我们来到这里半年时间,收获的最甜的一份感动,这种甜味表现在学生的脸上,却融化在我们心里。
志愿者姚佳、常铮在扒王村开办脱贫攻坚夜校。东北林业大学研支团 供图
“扶贫要扶志,扶贫必扶智,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是农村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们主动请缨在扒王村开办脱贫攻坚夜校,为12名村民讲授“脱盲再教育”课程。
来上课的村民基本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妇女,她们受教育程度较低,认识的字很少,不会讲普通话,有的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这就导致她们很难独自外出务工,只能在家务农,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志愿者常铮在指导村民学习写字。东北林业大学研支团 供图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每天提前到达教室认真备课,从最基础的写名字教起,一点点为村民们讲授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包括常用汉字的发音和书写、简单算术并普及贵州省现行的教育、医疗等惠民政策等。夜校开展一个星期后,村民或多或少都学有所获,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当夜校最后一堂课结束后,一位奶奶走过来,递给我们几颗糖果。“谢谢你们了,也没什么送你的,兜里有几颗糖,你们吃吧。”我们接过奶奶的糖果,含在嘴里,突然间发现,之前所有的辛苦都被这颗糖果的甜融化了,留在心里的只有这份甜甜的感动。(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常铮、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