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感悟:走进美丽的大巴山与乡村孩子共成长

 

2019-11-06 10:1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我是重庆师范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王嘉政。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意气风发地唱着《到西部去》,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奔赴各自的服务地。如今,我们来到服务地——深处大巴山腹地的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市城口县已有两个月了。短短两个月的经历让我感受颇多,收获颇丰。初至,震撼我的是云雾中层叠的大巴山,吸引我的是隐藏在美轮美奂的大巴山中的优美景色和淳朴民风;而此时,我关注更多的却是乡村孩子们的成长与基层教育的发展,并下定决心:要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

  八月初冒着重庆“火炉”的炎炎烈日,我们在城口县庙坝镇兴旺村看望当地的留守儿童,并开启了”七彩假期,缤纷课堂”。课堂上,我们用一首深情的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唤起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他们对语言艺术的热爱。看到孩子们积极学习说普通话,使我决定“授之以渔”,带领学生们进行了口部操、声气和绕口令的基础训练,用做游戏的方式教他们练习讲好普通话的方法,还为他们简单讲解了西南官话和普通话的区别以及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看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和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使初为支教老师的我更加坚定了上好每一堂课的信心。

  八月底,我被分配到城口县龙田乡中心小学和龙田乡人民政府,负责小学三、四年级四个班的英语教学,并且参与乡政府的扶贫工作。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能为基层的扶贫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深感荣幸,这既是组织的信任,也是对自身的锻炼。我深感重任在肩,责任重大。

  在支教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现象。记得在三年级二班的第一节课上,起初学生们对学习英语感觉既好奇、新鲜,又陌生。但没过多久,他们在学习中就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色现象,需要经常维持课堂纪律;当他们听到不知道或感兴趣的事时,就会发出惊叹声并交头接耳地随意讨论,有时会完全忽略老师的存在。四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稍好些,但英语基础依然较差,尽管经过了一年的英语学习,但还有一部分同学觉得英语很难学,甚至产生了厌烦英语的情绪。

  初次走上讲台,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掌握得不够,在备课时我觉得所讲授的内容很简单,以为一天就能讲完一个单元,但四十分钟我才讲了两页。第一次给四年一班上课时,邀请了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旁听我的英语课,他们说我讲得很好,但是美中不足是节奏有点快,知识量有点多。是的,从学生们听课的表情、态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我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我开始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应该给孩子们留有消化吸收的时间,还要顾及到他们现有的知识量。后来,通过向其他老师了解情况才得知,学生们的英语基础很薄,他们在三年级之前从来没接触过英语;再加上当地英语教师资源短缺,学校以前甚至不上英语课;他们也不重视英语的教学工作。

  在备课、讲课之余,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转变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在支教的两个多月里,我看到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战果和变化。随着国家各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现今贫困山区已不缺少经济物质,缺少的是先进的思想意识。单就硬件来说,目前龙田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较为齐备,与城里的差别不大,而差别较大的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扶贫重在思想扶贫,我决定今后的教学工作从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开始。

  课堂上,采取鼓励的方式激励他们,对学习态度积极的孩子记名表扬;在课下和家长们进行沟通,重点强调孩子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改变他们以往不重视或者无视学习的思想和观念。与此同时,课下我还义务为一些有求知渴望的学生补课,希望能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职。在龙田,八九岁的孩子基本上都认识我。开学不久恰逢教师节,也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教师节,在孩子们真诚的祝福中,我再次坚定了做好支教工作的信念,并将习近平总书记”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为师要求铭记在心,以此督促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者,王嘉政,重庆师范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服务于重庆市城口县龙田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