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3 10:42: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北大团委”
自1998年组建以来,北京大学累计派出22届研究生支教团,372名志愿者奔赴西部边疆开展支教扶贫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为教育事业和脱贫攻坚奉献青春力量。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用知识和力量点燃祖国西部边陲的希望之火,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篝火——让希望发光
2013年开始,北京大学承担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工作。自2014年起,北京大学陆续派遣23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奔赴弥渡开展支教活动,为弥渡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志愿者们用粉笔书写青春理想,用课堂诠释时代使命,用知识服务社会发展。在北京大学支持下,弥渡一中成立“博雅自强班”,于2018年8月开始招生。迄今为止,班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考试成绩高于年级普通班50-60分。
弥渡第一完全中学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弥渡一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假。云南分队研支团成员在近3个月的网课中,服从各学科教研组教学安排,完成线上教学任务,每周按时开线上备课会,做到停课不停学。
高三提前开学后,研支团成员们发挥文科特长,利用晚自习时间为高三文科年级排名前20名的学生开设培优班,进行高考冲刺的各学科辅导及心理疏导,引导学生们放平心态,以最饱满的状态走上高考考场。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研支团成员李照青一直留在弥渡一中,坚守在支教扶贫岗位上,给学生补课并定期家访。当看到学生们在作文里记录她的言行举止,看到学生在墙上贴小纸条,上面写着“要做像李老师一样优秀的人”,李照青明白: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走进了他们的心里。她说:“这一年的时光里我逐渐领悟到了教师的使命——我愿意做一个摆渡人,在春暖花开里等待孩子们的归来。”
李照青在授课
研支团的支教扶贫是北京大学帮扶弥渡工作的组成部分,他们以自身行动号召更多人来到弥渡读基层书、读群众书,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2020年8月,新一届研支团成员来到弥渡,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埋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种子。他们以意志品质教育、启发互动式教育、榜样励志教育等方式,全方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让学生在为家乡人民服务的过程中锻炼自身能力,力求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创造内生动力。
支教扶贫的范围,远不止学校。在2020年12月4日第七个国家宪法日中,第22届云南分队成员结合弥渡实际情况,围绕“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主题,联合弥渡县司法局、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开展宪法进校园、宪法进社区等普法活动,支持当地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及社区法律咨询工作,帮助服务地拓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在送法下乡的活动中,研支团成员从弥渡一中选拔了三名同学参与法律志愿服务,他们帮助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奶奶和老爷爷,转述案件事实,充当居民和普法志愿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名学生说,她的梦想是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法律志愿服务活动,感受到法律知识的力量,使她追梦的信念更强了。
扶贫必扶志,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始终注重发挥和培养服务地的主动性和内生力,引导学生树立笃学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坚定建设家乡、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像一团篝火,让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发光。
胡杨——山河路远,扎根边疆
位于南疆腹地、昆仑山脚下的和田地区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8年初,第19届研支团新疆分队成员刘继来到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选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筑一个斑斓的梦,成为北大历史上第一位下沉到南疆的志愿者。
刘继在巴克墩村小学课堂上
巴克墩村小学与沙漠直线距离只有200米,生活十分艰苦:地处沙漠腹地,气候十分干旱,沙尘暴时常肆虐;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上厕所要到离宿舍五六百米开外的旱厕,一周到全村唯一安装了浴室的村委会办公楼洗一次澡,用水用电时有困难;物资匮乏,食物和生活用品只能到一周开放两次的集市上去采买。
和田县塔瓦库勒乡风沙刚刚退去的校园
困难没有打倒刘继,他以汉语教育为抓手,大力推广普通话,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将政治思想教育贯穿其中,给学生普及国情和社会常识,让民族团结的信念扎根于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刘继说:“于我而言,在沙漠腹地挥洒青春汗水,实现的不仅是个人的新疆梦,更是以青春的名义追逐伟大的中国梦。”
刘继(右二)与在巴克墩小学进行支教的同事合影
在支教扶贫的路上,党员总是冲在最前线。正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支教的志愿者张萌说:“作为分队长和分队内唯一的党员,我担负着带头人和服务者的角色。”她辅助同伴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团队内部建设,负责与服务地各级单位的联络沟通。
为了进入支教状态,她通过支教前辈、同事、网络等多种渠道,提前摸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状态和校园风气,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制作了学生记录表,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学情特点,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一学期下来,所教授的两个班级成绩均有明显提升,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开始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倾诉烦恼、索要书单等,师生关系越来越有温度。
西藏拉萨在五个服务地中海拔最高,党员志愿者更是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老党员、优秀党员看齐,不断反思自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教学本领。志愿者担任拉萨中学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暨党校授课教师,开展以“北京大学、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北京大学及革命先烈精神”为主题的讲座。
西藏游学团在北大西门合影
正在新疆乌鲁木齐支教的田佳轩写道:“作为支教大学生的一员,同时也是党员群体的一员,每想到这里的老师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献身乡村教育,都毫无怨言,并且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让我十分敬佩。”每次进入课堂看到孩子们对知识渴盼的眼神,他觉得做什么都充满力量和信心。
一个周四中午,田佳轩和学生一起在篮球场活动,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志愿者叶山载他去医院做了各项检查,所幸并无大碍。周五下午放假,学生们的关怀纷纷而来:“老师,怎么样啦?”“老师,好点了没有?”“老师,您放心,您不在我们早读也可以很认真地背书。”几乎整个班的孩子都送来了祝福,那一刻他意识到,老师和学生都已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支教扶贫是党的事业,一代代志愿者行走在边疆路上,像胡杨一样扎根西部大地,用最美的青春见证脱贫攻坚的初心使命。
河源——薪火不辍,持续奋斗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欢度新春、阖家团圆是每位志愿者的牵挂,然而今年,新疆分队的志愿者们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在乌鲁木齐县度过了一个身在远方的春节。
志愿者们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学习教育知识,参加体育锻炼,为新学期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南山白雪皑皑,见证了志愿者在一线岗位的坚守;星空寂寥无垠,叙说着青年人将思乡情埋在心里。即使身在边疆,仍望着祖国的同一片天空,仍记着教育扶贫的同一份初心。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各地研支团成员联动多方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展支教扶贫的深度和广度。
在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奋斗中学,研支团成员们形成了“根—干—枝叶”的工作思路,在当地和学校团委的支持下,开展了“燕行杭后”“多彩奋中”“知行奋中”系列志愿实践活动。
在“传递爱国精神,描绘多彩希望”艺术支教捐赠中,研支团成员践行美育教育,捐赠文具800余套,覆盖留守儿童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系列励志宣讲走进五所学校,面向千余名学生开展励志教育,以亲身经历促学、导学;联合奋斗中学团委举办“孟冬时节共奋斗,少年诗咏爱国情”诗会,推广普通话、规范字,普及诗歌朗诵艺术,传承奋斗精神,书写爱国情意;在“知行奋中”系列学术活动中,邀请竞赛和理科学习方面成绩突出的北大学子走进奋斗中学与优秀学生面对面交流。
在云南,研支团成员着眼基层文化发展,于普法日前后组织“送法下乡”系列活动,致力“宪法进校园,普法进社区,普法入网络”;在青海,成员们积极配合当地团委,协助举办青年论坛、扶贫日等活动;在新疆,研支团成员们着力汇集多方资源,打造奖学金、县域宣讲等助学项目;在西藏,成员们围绕燕筑心愿、雪域燕声、藏燕计划等品牌项目,力求为更广泛的受众提供帮助。
在教育扶贫的后方,北大团委紧抓团队建设,实现志愿接力,全方位落实研支团“传帮带”四届组织运行模式。形成“第一年在校培训锻炼、第二年西部支教扶贫、第三年返校担任骨干、第四年引领共同进步”的志愿者成长方案。疫情期间,四届志愿者共同参与到与医护人员家庭“手拉手,共战疫”志愿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致敬最美“逆行者”。
在志愿者培训环节,北京大学团委联合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将“明师培养计划”作为研究生支教团培训的发力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阎凤桥教授,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主持该项目课程设计,打造以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研究课程为支撑的课程体系,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参加该项目培养,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研支团成员研读《习近平扶贫故事》
在即将出征的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日常管理中,研支团成员们以《习近平扶贫故事》为教材,开展专题学习、集体讨论,学习了《要让这世间受苦受穷的人不再贫困》《陕北农村成了他生活的“第一课堂”》《窑洞里的习老师》等篇目,在篇目研读中体悟初心,在交流讨论中明确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为榜样,向领袖对标,自觉增强支教扶贫责任感、使命感。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承优良传统,汲取工作经验,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在教育扶贫战线上冲锋在前,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用知识和力量继续点燃祖国西部边陲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