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支团架起三地桥梁:"言以筑梦行至远疆"

 

2019-01-22 10:27:00   来源: 北京大学新闻网   

  2018年10月24日8时整。北京大学的教学楼里响起了上午的第一遍铃声,乌鲁木齐红山在初升的旭日里披上第一缕霞光,喀什噶尔的维吾尔族大妈在未落的星辰下烤出了第一个馕饼。在这一天,相隔数千公里、横跨四个时区的三座城市因为同一个温暖的原因而无比靠近彼此——孩子们的梦想和未来;这一天,第五届“言传远疆”项目开启第一次远程授课;这一天,在北京、乌鲁木齐和喀什上空架起的名为“语言”的桥梁,已经迈入了她的第六个年头。

  “言传远疆”是由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下称研支团)新疆分团于2013年发起的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以发展新疆地区语言教育、普及国语为目标。从2013年发展至今,“言传远疆”项目为新疆地区的国语教育作出了可观的贡献,受益人数达到数千人。项目获得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四届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2017-2018年度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金奖……朴素的志愿心,为年轻的他们佩戴上耀眼勋章。

  六年里,他们让未名春风吹进遥远西域,让国语韵律萦绕大漠边疆。

  “未名春风拂远疆”

第四届“言传远疆”志愿者团队

  10月24日下午,喀什市英吾斯塘乡中心小学格外热闹,小朋友们在下课的间隙飞快地跑到电教室里坐好,盯着教室前方的投影设备。同一时间的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的机房里,几位年轻人做着上课前最后的设备调试工作。15时50分,课程准时开始:“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地力胡马尔老师……”。

  这节跨越天山南北的线上课程,有新疆师范大学志愿者的默默付出,也有北大研支团新疆分团成员的悉心指导。两所学校的志愿者们共同支撑起了“言传远疆”这个温暖的项目。除了负责线上授课的讲师团外,“言传远疆”项目组还设立了负责制定教学计划的教研组和负责对外宣传的记者团。其中每一个部门都有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支教老师专门负责。禚星辰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的成员,也是第四届“言传远疆”项目的负责人。她介绍说:“在线上授课的过程中,直接授课的讲师是来自新师大的学生,而我们北大支教的老师则负责对这些志愿者讲师上课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指导。”

  自2013年以来,随着一届届北大研支团的不断改进,“言传远疆”项目已经形成了以在线授课为核心,覆盖课程设计、讲师培训、线下调研和宣传推送等环节的成熟教学模式。项目由北大研支团成员负责组织与指导,依托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一方面能够为南疆地区的小学生提供创新有趣的国语课程,缓解当地师资较为匮乏的现状;长远来看,也能够为师范类大学生提供教学训练和实战的良好机会,为新疆教育的未来储备人才。

  项目开展过程中,研支团指导志愿者积累经验和提升技能,精益求精以收获成长。有志愿者将同一系列幻灯片反复打磨多达八遍,“害怕如果太复杂小朋友理解起来会很难”;有教研组成员为教案的严谨性下苦功夫,坚持为人师表的热忱与责任感。“我们形成了试讲——授课——教学反思的基础模式。在试讲环节,全体讲师团成员参与扮演学生配合互动,然后积极向试讲人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研支团成员、第四届“言传远疆”讲师团负责人乔婧说道。

  淳淳雅言传塞外,未名春风拂远疆。北大志愿者的信念非常纯粹而简单——“对孩子们负责”。而正是因为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和投入,才让平凡奉献蜕变成不凡。

  “疆虽远,言必传”

教研组进行课程准备

  “要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在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毕业的邵子剑曾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的一名成员,也是“言传远疆”的发起人之一。2013年,研支团观察到南疆学生双语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深切体会到加强国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言传远疆’,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现代化技术传递双语资源,既突出同伴间的引领和示范,也使志愿精神得到传承。我们希望孩子们立志好好学习,回报家乡回报祖国。让教育援疆助力于多元文化的凝聚!”邵子剑坚定地说。

  项目开展初期,在线教学这一新颖模式在新疆的普及度较低,人员、设备、资金等挑战纷至沓来。对此,邵子剑回忆道:“当地的经济状况较为落后,对网络教育这种新兴教学模式接受程度不高。但我们一遍遍说,一遍遍磨,和老师学生不断沟通,直到让‘言传远疆’在线课程出现在第一所小学。”

  在刚结束的第四届“言传远疆”项目中,北大研支团的五名成员与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的志愿者共同努力,为喀什市英吾斯坦乡中心小学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线教学。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志愿者们遇到了不小的难题。禚星辰谈道:“在备课中,两种语言的对译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比如在上《火烧云》这一课时,我们就要将‘火烧云’这个词语在维吾尔语里找到对应的词汇,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 除了在上课的内容上进行打磨外,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理解课程,研支团成员们会在课程教学中尽量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用语。“我们尽量让课堂内容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比如给例句主人公起一个‘古丽’这样的名字,孩子们会觉得很亲切。”让禚星辰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学时的一节课,孩子们在快下课时齐唱了一首民族歌曲,童音稚嫩,温暖感人。

  于志愿者们而言,硬件设施的局限问题仍然存在。“大家在学校机房备课,设备调试的细节问题需要和工作人员沟通,交流成本很高。”禚星辰说道。研支团成员每周有固定的授课课时,还需要保持投入到“言传远疆”项目中的时间和精力。“但每一节在线课程都会保证质量。一名志愿者授课,数名同伴在一旁记录、总结和学习。”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志愿者们用生命影响生命,点滴的触动与获得感因真心的付出而聚沙成塔。六年来,志愿如虹,贯穿燕园与远疆的天际,只言片语都晖映着燎原星火。

  “关注即改变之始”

志愿者在线授课

  关注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这是邵子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乔婧回忆道:“今年三月份,我和分团的禚星辰老师带着三名项目骨干到授课对象所在地——喀什英吾斯坦乡中心小学调研。在学校食堂打饭的时候,有学生一眼就认出了曾给他们上过网课的讲师团志愿者,孩子们一边兴高采烈地高喊着‘老师!’,一边蜂拥到小讲师的身边亲昵地拉住她们的手和衣服,迫切想和老师说说话。孩子们的热情,让其中一位讲师留下了泪水,站在旁边的我和禚老师觉得心口一滞,温暖而感动。另外一个记忆尤深的片段是,当我们结束调研,从学校大门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背后有孩子喊‘老师别走!’,回过头才发现是学生们趴在二楼教室的窗口在向我们挥手呼喊,我们大脑还没怎么反应过来,就有同学从教学楼跑出来,一下子拥抱住我们,不舍说离别。那一下子,我觉得‘言传远疆’绝不是一个冷冰冰,甚或有些飘渺的在线教育项目,相反它似阳光,是一种充满温暖与希望的力量。”

  谈到“言传远疆”项目的未来,邵子剑认为关键在“坚持”。“这是最重要的。我希望‘言传远疆’可以坚持做下去,不仅要拓展到更多学校,还要坚持跟踪项目带来的改变。”他说,“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种正向引领和长远影响。哪怕能够改变一个人,就非常有意义了。” 成为“互联网+教育援疆”的典范,是“言传远疆”长期坚持的目标。目标背后,是北大学子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更是数年如一日的力行。

  2017-2018学年,“言传远疆”项目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发展至80人,线下编写教案、制作教学幻灯片各57份,线上授课时间达到20学时,服务时间累计超过120小时。与此同时,“言传远疆”团队在乌鲁木齐筹集经费,向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199名学生捐赠新华字典200本、古诗文字帖200本。这些努力的成果受到了自治区团委、团校以及新疆师范大学等单位的高度评价。

  天山脚下,月华如水,似青春奉献的赤子心纤尘不染。从2013年到2018年,志愿者们用言语镌刻一颗又一颗真心,用脚步联结一个又一个梦想;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言传远疆”的种子为青春生命所播种,破土为芽,在越来越多的关切目光与真情守护中绽放出大漠中最鲜妍的花。

  走出湖光塔影,心系大漠边疆,青春与热爱从不畏惧风沙;扎根天山南北,深入教学基层,梦想和希望永不辜负芳华。新时代的北大人,怀着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发展信念,让青春奉献的韶华不负时代使命,用知行合一的方式回应历史重托。热忱和西部情交汇,奉献同民族魂共鸣,志愿同中国梦相连。

  大漠壮阔,热血传承,

  初心不改,言传远疆。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