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6 10:4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1993年11月的一场扫雪活动,在燕园埋下了志愿服务的火种。二十二年来,北京大学志愿者们始终秉承“用我智慧奉献爱”的精神,力助公益性实践、倡导服务中学习,活跃在奥运会、六十周年国庆游行方阵、北京APEC会议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一线,充分展现北大青年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就是其中一支品牌队伍。
自1998年起,北京大学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由团中央组织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组建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截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共派出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313名志愿者到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河北等多地开展支教扶贫工作。
一、强化价值引领,抓牢思想建设
培育一代“担当在心、使命在肩”的青年。坚决落实胡锦涛同志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回信精神、习近平同志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精神、习近平同志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精神等重要指示,鼓励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毕业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研究生支教团为实践载体,通过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先期培训、中期汇报、后期跟踪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育出一代关注西部、热爱基层的时代青年,有一大批毕业生选择重返服务地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成为当代北大人服务西部的优秀典型。
树立一面“关注公益、服务西部”的旗帜。高度重视研究生支教团在全校实践育人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将其视为青年学生落实“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载体。通过宣讲会、总结会、出征会等各种形式,研究生支教团已成为全校志愿公益服务项目中的领头羊,是校园公益接力和基层服务的经典品牌,每年吸引近百名优秀本科毕业生报名参与。“我们不应该迷茫,只要有一个孩子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就不该迷茫,只要东西部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水平依然有着巨大的鸿沟,我们就没有时间迷茫。”志愿者们用朴实的语言,在北大校园内擎起关注公益的大旗,号召更多优秀青年投身西部基层建设。
埋下一颗“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种子。切实发挥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传承功能,引领志愿者在服务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办励志讲座,通过人文关注、友伴关怀等方式帮助服务地学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理想,以人格影响人格、用心灵塑造心灵。“也许,我只是用这一年的时间,努力去看着、听着、活着,用心感知他们的世界、认知他们的习惯、品味他们的生活,使我能够在这一切奔向终点的那一天,能够在日记中骄傲地写道:行走在生活的大道上,我们就是他们,他们终将成为我们。”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不忘初心、践行理想、谋求改变,为服务地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新鲜活力。
二、重视制度保障,抓强队伍建设
完善制度设计,跟踪保障常态化。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牵头,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领导小组,多部门联动、多渠道互动,为志愿者提供扎实完备的后勤服务工作。设立研究生支教团专项活动资金,为志愿者提供学术调研、探亲返乡、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必要补助。制定《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管理条例》,将选拔、组建、管理、跟踪、培养等各重要环节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推动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精致化发展。
重视选拔培训,信念技能两手抓。积极发挥组织效应,建立研究生支教团临时党团支部,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党团主题活动,达到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管理。依托高校丰厚的教学资源,不断规范研究生支教团培训方案,与教育学院、北大附中等单位紧密对接,落实日常教学、演讲技巧等实务技能训练。重视研究生支教团同伴教育功效,要求建立至少辐射三届的成员联系机制,组织志愿者提前前往青海、内蒙古、河北、云南等地开展教学实践,深入了解服务地现状,丰富前期培训效果。多年来,志愿者们所带班级学生成绩提升显著,各项指标均列同等班次水平前茅,并在包括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等考试中实现历史性突破。
助力青年成长,榜样典型时时报。制定《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后续培养方案》,将志愿者逐步纳入学校学生工作人才梯队建设序列,持续提升志愿者培养质量。依托新媒体力量,建立“燕行西部”微信公众账号,持续报道先进人物事迹和优秀项目进展,推出《行走在边疆的路上》、《开始是比结束更远的抵达》、《野马和草原》等多篇内容充实、点击量高的精品文章。与北京大学新闻网、北京大学官方微博等公众平台形成良好互动关系,对优秀人物事迹进行广泛报道。
近几年来,研究生支教团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团宋文轩是首位延长服务期的志愿者,在青海省大通县服务结束后,主动申请前往条件艰苦的玉树地区开展教学工作。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河北分团潘援是首届“太行山—燕山计划”联合支教队队长,在服务期间为阜平县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内蒙古分团张立齐是首位主动申请并成功入选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台湾籍博士研究生。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第十五届、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邵子剑,是首位先后于新疆、西藏两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各为期一年长线支教的志愿者,并在支教期间撰写了48万字的边疆支教日记,其事迹被新华社刊登报道。
三、创新校地共建,抓好品牌建设
依托学科优势,挖掘现实需求。将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突破口,依托学校学术背景、学术环境、学术氛围等优势,鼓励志愿者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深入地方、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收集一手资料,开展《西藏地区中小学与高中教育断层现象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青海省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现状及教学评价调研——基于“言传远疆”在线教育项目的个案研究》等话题的学术调研工作,为其提供资源、提供平台、提供指导、提供资金,并将其与学校寒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紧密衔接,在志愿者调研报告的基础上,选拔队伍前往服务地开展针对性扶贫接力工作。
依托资源优势,夯实已有模式。将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视为校内外优势资源整合重组的着力处,依托校友会、教育基金会等兄弟单位媒介,传承以项目为载体的扶助模式。夯实以北京大学—拉萨中学Zhang Foundation晓苓助学金、北京大学—大通县奖学金等为代表的奖助捐赠模式,完善评选方式,公开发放程序,最大限度扩大受惠学生人次,将奖助学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家庭。其中北京大学—拉萨中学Zhang Foundation晓苓助学金由北京大学1979级校友、美籍华人徐晓苓出资,累计金额已超过3万美元,受惠学生近500人。北京大学—大通县奖学金由法国华人服装总商会出资,每年提供3万元奖助学金,受惠学生近200人。夯实以“有朋益读”课外读物西部捐助行动、楚雄电子产品捐赠等为代表的实物捐助模式,追踪使用效果,提升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做到物尽价值。其中“有朋益读”课外读物西部捐助行动已募集课外图书29600余册,已在西部多个地区设立图书馆。
依托平台优势,创新扶助载体。将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视为志愿公益和基层服务工作的创新点,依托学校、服务地、共青团、社会公益组织等多个平台,鼓励志愿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扶助载体,开展关注度高、持续性强、意义广泛的品质项目。新疆分团“言传远疆”项目,紧密结合服务地双语人才优势和公益组织技术设备优势,向南疆地区远程输送汉语教育资源,累计受益300余名民族学生。青海分团发起“西部愿望”游学团项目,得到云南、内蒙古、西藏等分团的热烈响应,已募集资金60余万,组织近20次服务地青少年赴京参访活动;河北分团依托校友资源,为服务地捐建3所博雅图书馆、10台电脑和7000余册图书。这些创新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热烈的舆论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