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观察:这里的孩子不知道为何而学习

 

2016-12-09 10:1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一

  石楼县,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总量位于吕梁市末位,国内少数仍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地方。

  石楼二中,坐落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义牒镇,是石楼县最大的乡镇中学。

  我来到这里支教已经有将近三个月的光景。

  三个月前,我还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而现在,我是一名乡镇中学的初中教师。

  从吕梁离石机场出发,开车三个小时到达石楼县,再坐四十分钟的班车,才能到达支教学校所在的义牒镇。

  这是一个被山环抱的镇子,熟悉了学校之后到处逛逛,发现这镇子的确不小,住户也很多。我们三个算是镇上的“外人”,走到哪里都被密切地关注着,而镇上的人也都知道,我们是“二中从北京来教书的老师”,对我们十分客气。

  接踵而至的开学,让我们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我和子玥分别担任新一届初一129班和130班的语文老师,并担任班主任,且分别兼任初三一个班的历史课;伽宁则担任整个初三年级的化学老师。

  初一,还保留小学生的天真烂漫,初进中学待约束,每一次管束都是为后面的三年学习做铺垫;初三,每一天都是中考的倒计时,面临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的选择题,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未来的人生。

  随着与学生接触的加深,自小在城市长大的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似乎无法适用于当地学生,由此我们也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家长对同学们的管束不严格,一味依靠学校老师?为什么同学们对学习不上心,都没有上高中的意愿?为什么同学们基础这样差,连完成作业都很困难?

  “你们去同学们的家里看一看,就知道答案了。”这是校长给我们的回答。

  家访,其实是我们来支教之前就计划好的目标之一,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当地民情。可由于我们都是第一次当老师,班里有五十多个学生,每天仅备课、讲课、批作业、处理学生问题就忙得焦头烂额,于是家访的计划就一再搁置。随着对教学工作越来越熟悉,带着最初的疑问,我们将对学生进行家访提上了日程。

  二

  鹏飞是初一129班的一名同学。在学校初次见到他,有着不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和小小眼睛,在一群男孩子中很是普通;而在课堂上高高举起的手,课后总是追随老师的身影,却在这些普遍害羞内向的孩子中显得十分不同。

  而让我决定对他进行家访的原因,则是在开学统计班级同学家庭情况时,他所填写的两个字——孤儿。

  这里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面打工,要么只有妈妈带着,要么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虽然与父母聚多离少,然而却也有时常的问候和团聚的希望。对于鹏飞来说,他却连这些时常和希望都被剥夺,却没有丝毫忧郁的痕迹,这让我很庆幸,也很好奇,是怎样一位坚强的老人,给了他天真无邪的笑容。

  中午放学后,我们三位老师按照之前和鹏飞约定的,跟着他往家的方向走去。他家住在山上,沿路有许多依山而建的“改装窑洞”。尽管坡很陡,走了不到十分钟,我们就看到知道我们过来,出门迎接我们的鹏飞奶奶。

  “他的爸妈没了,他是个孤儿,跟着我和他爷爷长大。”这是进屋后奶奶对我说的第一句话,随即便红了眼圈。

  奶奶拉着我说了很多关于鹏飞父母的事,我不能完全听懂方言,所以不能完全了解奶奶的伤心事,但这并不影响我去感受这位老人的心情。奶奶讲的最多的,还是他的孙子,如何乖巧,如何可怜,而看到奶奶脸上的皱纹和不断擦拭眼泪的手,我也明白,这位丧子的母亲,是忍着多大的悲痛,坚强地为自己的孙子撑起这个家。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