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9 10:14:00 来源: 银川日报
闽宁协作的二十多年间,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也从祖国东南沿海到西北,用知识打开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窗户,用青春为孩子们的求学路助力。日前,新一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闽宁镇,为孩子带来丰富多彩的暑期课程。
多彩假期课程开启求知窗口
这个假期对于9岁半的王文涛来说,有些特别,“普通圆环有两个面,莫比乌斯环只有一个面,我觉得兴趣班讲得很有意思,让我想更了解这个世界。”
男孩口中的兴趣班,是10多天前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银后,面向闽宁镇学生所开设的“七彩假期”兴趣课程。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1999年成立起,连续组建22届共计296名支教志愿者,每年赴海原、隆德等地进行对口支教。在永宁县团委的对接联系下,从2017年开始,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每年都会组织5~8名队员,在正式开始支教前,先到闽宁镇,为孩子们开设为期两周的各种兴趣班课程。
“听说社区来了好多支教老师,给孩子们免费教画画之类的,想着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收到社区的消息,大家第一时间就带着孩子报了名。
“今年我们6名支教队员来到闽宁镇,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学院,所以我们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课程,比如艺术专业的同学可以教大家画画、做手工,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可以教语文阅读,理科的同学可以教给大家趣味科学,还有一些其它科普知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林宇阳,来自该校新闻传播学院,这次他主讲硬笔书法,“这也是我们去往支教地之前的一个锻炼,万事开头难,但如果我们把这个头开好了,我相信对我们后面去海原、隆德上课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最美青春之花开在希望之地
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员,都是厦门大学大四的毕业生,在宁夏支教一年后再回校读研,大家的平均年龄22岁,正值青春年华,对于支教都充满了热情。
来自公共卫生学院的李思成,准备结合自己的专业,为孩子们讲授防疫等知识。因为父母是老师,他从小也有做老师的梦想,“有支教这样一个途径,我可以一边完成我的梦想,当一名老师,一边可以在未来从事我的本专业,当一名医生。”
外文学院的彭靖和信息学院的柯信玉,在学生时代都有被支教老师授课的经历,她们也把支教列在了自己的大学愿望清单上。“我们希望把支教传承下去,做一些对其他人有意义的事情。”“希望教育资源能够更均衡,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以后有更多的选择。”
航空航天学院的蒋逢洲看到学长学姐分享支教的照片后,被“支教一年,自教一生”这句话所打动,也萌生了支教的想法。“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留下一颗梦的种子,说不定哪天慢慢就生根发芽,远大的理想抱负就能实现了。”
艺术学院的林颖菁来自福州,家里人一开始并不支持她来支教,离家千里不说,还可能会有水土不服、安全等等问题,但内心坚强的她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实现全面小康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能尽自己小小的一份力,是非常荣幸的事。”
“我们要用不长的一年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情,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团长林宇阳说。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来宁支教前,所有支教队员们都要做充分的准备,提前一年进行教学培训、体能培训、行政培训,包括仪容仪表、语言姿势以及心理建设都要完备。
然而准备再充分,实际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第一次上课,他们还是会有些紧张。“如果在地方中学上课的话,比如说我上历史课,我就针对历史这一学科开始备课,给学生讲授知识,但是现在我们6个人可能要面对80多个学生,开设相对紧凑的兴趣课,而成人的思维和小学生的思维不太一样,怎么样让小学生更懂我们说的这些科普知识,这很有挑战性。”林宇阳说。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共同协商,每堂课大家一起上阵,配合主讲人引导学生的注意力;精心准备了各种手工,用可爱的卡通造型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一些趣味的益智游戏,加强与孩子们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大家能更加友好地相处。“小朋友们也喜欢我们的教学方法,喜欢我们跟他们交流,跟他们分享外面的世界。”支教队员蒋逢洲说。
闽宁镇福宁社区团支部书记纳佳豪表示:“这些支教队员来到这里后,表现都非常积极,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活力。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在拓宽课外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视野,也向我们展示了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支教队员的队服上印有一句话: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林宇阳告诉记者,这句话已经印在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这也将是他们未来支教道路上的动力来源。一分热,一分光,如萤火一般,照亮孩子们更宽广的未来,这就是他们支教的意义。(记者 周晓彤 杨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