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5 10: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5日电(记者 李川)八十多年前,红军长征经过宁夏时在海原县关桥乡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印记。为让关桥中学的青年学生们理解长征精神,引领青年学生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日前,厦门大学21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关桥中学组织开展“发现身边的红色,重走关桥长征路”主题实践活动。
图为海原县关桥中学。厦门大学研支团 供图
海原县关桥中学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它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贫瘠的南部山区的一座小山村中。随着国家近年来扶贫力度的加大,这里的一条条山路变成了泊油路,一个个土窑洞盖成了新房子,关桥乡的贫困历史,即将在这座山村焕然一新的面貌中慢慢消失。然而,属于这座山村的红色记忆——长征的记忆在关桥人的记忆中却无法褪去。
“我前段时间和孩子们上课,讲到工农红军长征,孩子们很崇拜这群走过两万五千里的红军英雄。”在关桥中学任八年级历史教师的厦门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余哲炜说道,“但我问大家知不知道红军长征经过关桥时,孩子们都摇头。我很惊讶也很遗憾,红军走过自己家门口,这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孩子们竟然不知道。所以我想亲自带关桥中学的孩子们走一走红军走过的路。”
图为在“发现身边的红色,重走关桥长征路”主题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上,厦门大学研支团队员与实践队员合影。厦门大学研支团 供图
通过自愿报名,余哲炜在关桥中学八年级学生中选拔出了19人组成的实践队伍。2020年1月3日,实践队员们统一带上历史书、笔记本在关桥中学教学楼门口举行了“发现身边的红色,重走关桥长征路”主题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忆苦思甜,小康路上忆红军
从关桥中学前往红军遗迹的路是关桥乡约200米长的主干道,这条曾经尘土飞扬、两侧遍布土房和窑洞的土路近两年已经修建成了干净整洁的沥青路。研支团成员余哲炜、王中华一边护送学生在马路上安全行走,一边引导参与实践的孩子们回忆他们小时候这里的景象——沙尘滚滚,坑坑洼洼。几年前路况尚且如此,更何况八十多年前的长征呢?走着沥青铺就的平坦小康路,和红军走的艰苦山路产生鲜明对比,孩子们无不开始忆苦思甜,感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翻山越岭,体验“万水千山不等闲”
厦门大学研支团队员余哲炜向实践队员讲解红军如何在峭壁上行军。厦门大学研支团 供图
实践队伍走到了红军曾爬过的悬崖沟壑后,余哲炜为学生们讲解红军是如何由瓦窑河边爬上悬崖上的关桥乡的。随后,余哲炜组织学生有序地尝试攀爬这些险要的地形,旨在让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险。队伍中只有少数几个平时身手敏捷的男生能顺利爬上沟壑。他们气喘吁吁地说:“老师,毛主席把长征写成‘万水千山只等闲’啊,这一点也不等闲啊!”大家在欢笑之余,也深刻感受到了红军长征克服的艰辛,是绝对超乎想象的。
观摩红军长征遗迹“红军井”、“烽火台”
体验过“翻山越岭”后,实践队伍来到了一口井前。这口井正是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遗物——“红军井”。根据记载,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前,彭德怀带领的红军战士经过关桥时下榻于这口井所在的清真寺。关桥自古都是缺水干旱的地方,红军见到关桥乡民们自己喝的都是好不容易积攒的雨水雪水,不忍心去讨水,便决定帮助乡民们寻找水源,终于在此处挖出了清澈的甘泉。关桥的回民老乡认为这水是真主对红军的特赐,而红军也成为了神明的化身。这一处水井便一直流传至今,称为“红军井”。
厦门大学研支团队员余哲炜向实践队员讲述“红军井”的故事。厦门大学研支团 供图
听完这一段故事,学生们无不啧啧称奇,没想到这么有历史意义的一大遗物竟就在自己身边。孩子们纷纷触碰这口井,学着红军打井抽水的动作,感叹着红军的伟大。虽然关桥中学的孩子大多是关桥本地人,但他们当中大部分从来没有接触过水井,也没有经历过缺水,因为现在自来水已经通到了每家每户当中。
图为实践队伍于红军井合影。厦门大学研支团 供图
参观完“红军井”后,孩子总结道:“八十年前长征时中国共产党给爷爷奶奶打水,现在他们又给我们通自来水,其实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八十年来就没有改过啊!”这一刻,孩子们终于明白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与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依次进入烽火台内部进行参观。厦门大学研支团 供图
观摩“红军井”之后,实践队伍又前进到了另一个红军遗址“烽火台”。这个“烽火台”原是汉代长城的一节遗址,红军在关桥建立根据地后,成为了红军联合村民抗击当地土匪恶霸的一个重要哨台。比起红军井,似乎有更多的同学知道红军打土匪的故事,他们的爷爷奶奶会常和他们提起这段“地道战”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写的心得体会。厦门大学研支团 供图
实践活动结束后,余哲炜组织实践队员们举行了心得分享会。分享会上,同学们踊跃分享自己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所感所想,表达了经过社会实践后对红军、对党的看法和认识。分享会最后,同学们齐声背诵毛主席所著的《七律·长征》,表达自己对红军的敬佩与感恩。
通过这次活动,不怕苦、不认输的长征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了根。研支团成员希望这种长征精神能永远地在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发光发热,并带领他们走出大山,实现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