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研支团:接力攀登续写闽宁山海豪情

 

2020-07-06 09:4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7月3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并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1997年,习近平赴宁夏进行考察调研,提出了“闽宁对口协作”的新模式。1999年,厦门大学组建首批研究生支教团,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重要成员。20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

  按照闽宁协作精神,厦门大学将支教点确立在国家扶贫重点工作县——宁夏海原县,由此展开了厦门大学连续20年扎根海原教育扶贫的壮美画卷。为了加深闽宁协作,厦门大学又在宁夏隆德增设支教点,派出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将科学和希望的种子洒向更广阔的地方。经过20余年的耕耘,支教团已经成为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品牌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筑梦,不以山海为远。从祖国东南沿海的花园学府,到黄土高坡之侧的高山峻岭;从南国的海滨城市,到北疆的戈壁大漠;这是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守望相助。

  从1999年到2020年,240名支教队员足迹遍布宁夏海原、隆德,关爱泽被19所中学5万余名学生,这是一场长达21年的爱心接力。

  20年来,厦门大学的支教队员们见证了宁夏海原和隆德各支教学校的发展和变化。学校的条件今非昔比,但支教的信念从未变过。

  在农村,师资短缺重要的不仅仅是教师人数的短缺,关键在于结构性短缺。这些支教队员们,无论到哪所学校、到哪个岗位,都能独当一面。
  厦门大学第18届支教队长黄泽华说:“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他们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我这个来自千里之外的年轻人,能否用自己的梦想点亮这里孩子们的梦想?”这是支教团第七届队员叶楠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时对自己提出的疑问。在之后的时间里,他用一年的青春,给了自己答案,也给了那群孩子最好的答案,并把自己的支教经历写成《把梦留住》一书。

  第五届支教团队长陈敬德说:“也许别人不会在乎,但我的学生和我曾经帮助过的人们,我是在乎的。”一份“我在乎”的信念,走过了21年的岁月,已汇聚成汪洋大海,为宁夏孩子们的大学梦创造了无限可能。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支教队员们喊出来的口号。

  21年来,支教团“一帮一”助学资金已达800多万元;他们走访、资助近2万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超过5000名孩子留住求学梦想,救助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发起捐建1所希望小学,捐建1个带有标准塑胶跑道的“上弦月”运动场。

  他们接力续写着闽宁故事。

  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厦门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近日开展了“时代楷模”的学习活动,闽宁合作奋力攻坚战贫的感人故事也深深震撼着支教团成员们的赤子之心。

  支教团成员彭靖表示,自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和宁夏对口扶贫协作关系,一场长达24年的山海情谊和爱心接力就此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扶贫“长跑”中,一批又一批的人传递着接力棒,书写了一部壮美的“山海经”。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他将带着前辈们倾情奉献的精神奔赴宁夏,去完成支教扶贫的使命,继续为这部“山海经”增添厦大力量和厦大贡献,讲好闽宁协作的动人故事。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真情奉献、久久为功,他们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接续奋斗者,是社会扶贫的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

  厦门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为榜样,与伟大祖国发展进程同频共振,为助力西部教育事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新的厦大贡献。(厦门大学研支团)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