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感悟:只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做事必有收获

 

2017-10-10 16:2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2017年7月,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我做出到大凉山支教一年的决定。

  原以为自已经做好了到艰苦条件奋斗一年的准备,真正到了服务岗位后,才真切的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原来自己并没有准备好,不管是从身体还是思想上,都遇到了自己之前没有预想到的挑战和困难。

四川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昭觉分团成员合影。周黎 供图

四川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昭觉分团成员合影。周黎 供图

  首先是身体上挑战。平均海拔2100余米,昼夜温差大,加之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刚到服务地我就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感冒发烧、腹泻、咽炎等症状,甚至给连正常作息和教学都不能完成。其次是言语上的挑战。我所支教的大凉山处于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在这里成为了一种“少数语言”。刚来的几天,我连说带比划也很难与当地老师和孩子们沟通。第三是能力上的不足。在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应付。面对着众多基础薄弱的孩子,在学校学的那些专业知识,如何才能转化为孩子们能够听懂,受益的课外知识?

  全新的工作环境、繁杂的人际往来,这太过突然的角色转换让我感到担忧和惶恐。在刚开始的一个月,我甚至萌生了去意。“算了,我还是回川大吧”。而作为一个从川大研究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队员,我对自己说:“不,我要再坚持下,之前的队员都可以,我也可以的,绝对不能放弃。”我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多走多看,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这个“第二故乡”。

四川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昭觉分团成员在上英语课。周黎 供图

四川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昭觉分团成员在上英语课。周黎 供图

  这里虽然交通闭塞、关山阻隔,但也有清秀美丽的风光;这里虽然贫困,但彝族同胞但是淳朴热情,精神生活一点不匮乏。我努力让自己的身体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多和当地人交流沟通,了解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并且做到入乡随俗,大碗喝酒、坨坨肉、荞巴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陌生的事物开始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多与当地的老师交流学习,掌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慢慢的,我们与孩子都在不断的进步。我慢慢喜爱上这里。

图为昭觉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学校一年级学生在打午饭。周黎 供图

图为昭觉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学校一年级学生在打午饭。周黎 供图

  在大凉山,我们的工作是支教。扶贫先扶志,而扶志最主要的就在于教育。川大研支团在昭觉支教的十九年里,一届一届的川大人薪火相传,在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很多喜人的变化。新入学的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学生良好生活习惯逐渐养成;家长也开始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一次,我与支教队员到学生家访时与家长说起未来,“我现在最想的就是让我这个孩子想你们一样能到大城市读个大学!”孩子家长腼腆说。当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们川大人,已经把理想的种子种下,接下来我们将在这里静静守护,让希望成长为参天大树。”

服务于昭觉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学校的四川大学研支团成员周黎。周黎 供图

服务于昭觉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学校的四川大学研支团成员周黎。周黎 供图

  只要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做事,我相信这些工作有一天终会收获,大凉山的贫困也终将改变。而对支教队员们来说,这一年支教生活将是我们最难忘的青春记忆。(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周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