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9 10:2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从1999年起,南京大学开始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20年间,340名南大人走进西部,守护着一朵朵小苔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传承与坚守,奉献于担当。
用心教好每堂课——关于教书
“林老师,祝你教师节快乐!我们都很想你!……”
2007年9月10日,当时还是南京大学研一新生的林密,收到了一条 “娃娃们”的信息。林密还有另一个身份——第八届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他喜欢称支教地的学生为“娃娃”。
教学是研究生支教团的主业,支教团的成员们也始终将教学能力放在西部支教工作的核心。从1998 到2018,近7万名学生,20余万课时,授课方向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数据背后,是一代代研支团成员的坚持与奋进。
第九届支教团成员许果用“意料之外的好教,也是意料之外的难教”来评价当时的教学情况。教师身份从零开始,没有经验,支教团成员们向当地老教师学习,通过一对一拜师结对和参与年级集体备课、学校教研活动,提升教学能力。教学人手短缺,成员们也会主动承担份外教学任务,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经历,与当地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向当地老师“取经”,和当地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都是成员们的必修课。
对支教团成员们而言,教学是工作,也是对“娃娃”们的承诺。第七届支教团成员于力始终记得学生说的,“老师,能让我坐在教室上课,就是最大的幸福了。”支教也许不足以改变当地孩子的命运,但他们希冀至少能带来一点不同。
第十三届支教团成员高尚用讲故事的方法串联历史线索,寓教于乐中提升了教学质量。第十六届支教团成员李昱呈参与二中建水小调音乐教材的编写,并和建水一中的宋梦姣老师一起编写排考场程序;成员冷湘梓坚持每周末到校为学生补课……这些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自有一份“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当时真的没多想,我们就一个信念——把书教好,这是那一年支撑我们的信念。南大人踏踏实实做事,对这些孩子来讲,要改变他们的未来就是靠高考。”第十五届支教团成员滕铠嘉坦言。
其实,支教地的“学生”从不止一群。
第四届支教团成员朱玮玮说,“支教也是我们了解社会的第一步……”
第五届支教团成员秦学说,“校园外的这种教学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走出校园之后,工作是什么样子,了解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才能不论是为自己,为家人,还是为整个国家也好,做出更有意义的事。”工作后,秦学也曾再次到拉萨支教。
第十届支教团成员白鹏说,“我认为(支教)对我们个人的成长的影响,也许远远大于对整个学生群体的影响。”
……
20年的支教历程中,南大支教团不曾丢失诚朴底色,也于一次次教学尝试中勉励前行,在支教地留下南大的印记。支教团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第一堂课,总要向学生们讲讲南大,谈谈大学生活和大学精神。成员们希望在学生们的印象中,留下一个名为南京大学的地方,或许某一天,这些学生们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2008年,依托南京大学,隆德二中设立了“南大班”,专门招收县内小升初考试中品学兼优、家庭贫困、无力完成初中学业的农村学生,由支教团成员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进行“一对一”资助,为贫困学生切实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从成立至今已有超过30人考入清华、北大、南大等名校。
“南大班”是南大支教团成长的一个缩影。第四届支教团成员朱玮玮回想起当时的支教经历,感慨因为当时年龄和专业度的缘故,在对当地孩子心理等方面的培养上仍有遗憾。她的遗憾,由后来者“圆满”了。2009年起,学校开始为支教支西志愿者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如今,在奔赴支教前先至学校进行实习和教学方面的培训也早成惯例。南大支教团的西行路,也是一条成长的路。
尽心打开一扇窗——关于育人
“孩子除了知识上的缺乏,面临的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见识比较狭隘,对家乡地以外的世界不够了解。” 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刘玉林在采访中说道。支教老师,大多来自发达省市,去偏远的山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将自己所熟知的广阔世界展示给支教地的孩子。
第三届支教团队长周晨在采访中说:“在课外活动方面,我们做的并不是很多,但是我自己会拉二胡,给孩子们在课上做过几次表演。”轻描淡写的一句,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看到有人演奏乐器。同时,“我每月还会放映一次电影,设备很简单,那里有一台电视机,一台影碟机。”这使人不得想起鲁迅在《社戏》中描述的场景。在孩子们心中,那时的《小鬼当家》,可能就是人生中再也没有的“好戏”了。
2008年,此时的支教团已经发展到第九届,支教团队长许杰也在这经历着兴奋与哀痛的一年组织了多样的活动。“我组织学生观看了圣火传递仪式,学生通过剪纸、板报等方式表达了对奥运的热切期盼;支教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藏独干扰圣火传递等事件中,我向学生展示全球华人护卫圣火等图片,激起了学生的共鸣;贫困地区的学生大多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大灾大难背后的真情。
第十届以后,各色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燎原的星火,燃遍了所有的支教地。十三届,队员们建立起了旨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安利七彩小屋;十四届,以“共架彩虹桥·同筑中国梦”为主题,三地联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十五届,成员姜啸峰在平坝一中开创社团活动先河,举办第一届“坝上风云”社团文化节……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支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它还肩负着助力孩子全方位成长、树立远大理想的责任。
自第十六届以后,支教团有了更多各具特色的课外活动。第十六届支教团努力推动志愿精神在西部校园生根发芽,开展“美丽校园·美丽平坝”志愿服务活动。第十七届,启动流动团支部筹建计划并开始团组织生活。第十八届,隆德组织“幸福微梦想”国际夏令营活动,第一次实现了国际大学生和西部学子的交流与对话。
曾经第七届支教团成员教过的学生,如今在南大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读研二的蒙亚平坦言“要说支教团对我们的影响,最大的不是她们给我们上了什么课,也不是我们和他们之间有什么深厚的感情,而是我们从他们那边看到了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原来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
暖心守护每个梦——关于助学
从1999年,第一届支教团田源等队员为筹建西吉“青年计算器培训中心”出钱出力,第二届支教团成员李泽洲牵头组织的爱心“WE”计划,到2018获得全国表彰的“小蓝鲸南大班学子成长计划”,20年间南大支教团共筹得奖助学金441.22万元,物资折合人民币387.58万元,8000余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中获益。
“丁翠梅 七年级(12)班 女 回族 大战场乡唐圈村二干一斗该生家里有六口人(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妹妹)。父亲在银川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四个孩子。四个孩子都在读书,其中姐姐在银川聋哑学校上学。姐姐小时候因为生病吃药变成了聋哑人,家里又没钱给姐姐看病。为了省下住校的钱,学生每天早上骑半个小时的车去学校。”
这是第十四届支教团成员王莹的博客中一篇名为《大战场之战需要你的加入——“汇”心转意》博文中的文字,里面记录着第一批家访学生名单及情况简介。为了更真实地了解到每位学生家中的情况,更是为了走近这些学生,这样的家访是每届支教团成员周末的必修课,这样的募捐信息也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小百合BBS的支教岁月板块,募捐的项目小到为给支教地学生补充营养的“一个鸡蛋一袋奶”,大到为救治身患红斑狼疮高中生的众筹医药费,像一封封来自支教地的家书,讲述着那里孩子的故事,也传递着南大人千里之外的挂念。
说起募捐过程,可谓苦乐交织。第十二届的鲁悦谈到“有的时候人家会不信这个事情,会以为我们是骗子,所以后来我们主要阵地是南大校友的资源,或者是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为筹措爱心捐款,他在母亲工作的中学召开了一场小型报告会,介绍当地的情况。第十三届支教团成员刘依婷也谈到了校友这个坚实的后盾,“因为小百合是实名制注册,每年支教团的口碑也不错,所以大家一般不会怀疑信息的真实性,我的一个同学当时资助了一名学生,直到那个学生毕业”,鲁悦补充到“校友也更有持续性,因为我们的很多资助都是一届届接力下来的”。“方本”“新苗”“灵熙”“安朔”等由南大校友捐资设立的奖助学金如涓涓细流一般持续滋养着支教地的学生。
除了物质上的支援,南大师生也传递着精神上的支持,将长期支教与短期支教相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团委于2009年发起“大漠沙枣花”赴宁夏中宁县暑期支教暨夏令营活动。随后四年又先后前往中宁县开展“沙枣花再绽放”、“菲尼克斯支教团”、“圆梦沙枣花”、“馨香沙枣花”支教暨夏令营活动。与台湾元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两岸高校合作举办夏令营,与校内学生社团合作举办“幸福微梦想”国际冬令营,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看到更远世界的窗。
除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山,南大支教团也努力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从第三届支教团组织的“同一片蓝天下”东西部学子互访活动,到来自20多个院系的48名同学共同参与的“博爱青春——逐梦益行”连心营,南大支教团助梦的足迹遍布上海、南京、无锡、西安等地,
20年,爱心的火把不仅在一代代支教团成员手中传递,更像一颗颗火种,播撒在了支教地学生的心田。曾在第十三届支教团成员侯印国帮助下圆梦南京之行的马帅帅说,“回去后我想把这些天在南京游玩拍的照片制作成明信片,然后义卖,我想为我们那里的20多名残疾孩子和渐冻症患者实现他们小小的心愿,给他们买一些衣服、文具和生活用品。支教的老师对我影响很深,我想把这份公益的爱心传递下去。”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一代代的南大西行人,在奋斗中践行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用“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情怀传递着奉献与坚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忘初心……(夏筱君 谭青松 李雪妍)
1999年 第1届 南京大学入选第一批支教团高校
2000年 第2届 设立宁夏隆德支教点,
2001年 第3届 第一次组织“同一蓝天下”东西部学子互访活动
2002年 第4届 设立西藏拉萨支教点,
2003年 第5届 第一个校园心理咨询室“心灵小屋”开放
2007年 第9届 第一次将长期支教与短期支教相结合
2008年 第10届 设立云南建水支教点,第一次设立南大班
2009年 第11届 第一次为支教支西志愿者进行心理健康培训
2010年 第12届 第一次组织访学夏令营
2011年 第13届 第一间面向留守儿童的“七彩小屋”开放
2012年 第14届 第一次提出”同一主题多地联动”的活动思路
2013年 第15届 设立云南双柏,贵州平坝支教点,第一届“坝上风云“社团文化节
2014年 第16届 第一次发布《南青·西行》简报
2015年 第17届 第一次成立流动团支部
2016年 第18届 第一次实现国际大学生与支教地学子的交流对话
2016年 第18届 第一次获得全国志交会示范项目创建提名奖
2018年 第20届 南大青年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