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在离太阳最近的天边有格桑花盛放

 

2017-11-15 15:4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前天还在和凯丽感慨着时间飞逝的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回望着过去半年的支教时光,平静的内心又一次波起澜涌。

  2016年7月26号,我来到拉萨,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8月3号我正式到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报到,开始了我的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学校给我的教学任务是初一2班的语文和初一整个年级的历史。在教导处办公室里,主管教学的韩主任对我说:“一定要出成绩,尤其是语文这个主科”。如今时间过半,但仍记得当时心中的那份紧张和决心。

  但是说到底毕竟是第一次当老师,心中并不像表面上那么淡定,万一学生不听话怎么办,会不会教不好……这些担忧一直萦绕在心头,以至于在上课前失眠了好几个晚上。

  第一节语文课,上的是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边》。那可能是我有生以来表达最笨拙的一次,逻辑最混乱的一次。最后课上下来只记得我一直在问学生:“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这之后,经过慢慢探索以及找学生反馈,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很轻松的上课,所带的班级成绩位居年级第一。我想这就是我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西藏的孩子懒得很,不好管。”

  这是我来到八一校听到最多的抱怨。可是真正接触到他们之后,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并不像传言中说的那样——他们天真、淳朴,有着十二三岁年龄段的贪玩和活泼;当然,班里也有一些“问题学生”——他们叛逆,课上不听讲,回家不写作业,和老师顶嘴,乃至打架、逃学、吸烟、喝酒,提起他们,老师们频频摇头,很是头疼。

  最初,我经常会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教训一番,最大规模的一次是把一个班的学生拉到了办公室。可是如此之后,我经常会纠结于言辞是否过激伤害了他们的心灵,身心处在“是”与“不是”的煎熬当中。到了第二天,我又总要找机会表扬和鼓励一下他们。

  那时的我,觉得自己过得很累,说到底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我决定要和他们友好相处。从别的老师以及来访的家长们那里,我了解到班里大部分孩子的家长是打工的,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缺少父母关注的他们转而求助于同学朋友,认识的人多了,所掺和的事儿也就越多,也就越没心思学习,从而不讨老师的喜欢,最后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每个人都需要关注,这是无可置疑的,“问题学生”往往更需要。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开始在课堂上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课下单独找我背诵课文,并适当的给与表扬和鼓励。慢慢的我发现他们有了转变,开始写作业了,语文变成了交作业最齐的一科。后来接手初二3班和初二2班的语文后,我依旧坚持“一视同仁,关注个别”的方法,经常“盯”一些学生,只要完成就表扬,发现亮点就表扬。就比如郭金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是擅长写作,被我“盯住”后,在期末考试前夕,我要求他背诵的文言文以及相关注解几乎全部完成。

  从学生到教师,对我来说,角色转变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在这半年里,我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对待初一的孩子,要引导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需要改善的问题,并给予帮助。所以我的学生,可以享受到不写作业的优待——如听写全对、默写全对,可以商量作业的多少——根据当天各科的作业量,可以获得延缓交作业的权利——必须要全部完成。班里学生比较内向,口头表达不清楚,回答问题经常磕磕巴巴讲个半天,每次我都会让他们尽情表达,耐心倾听,最后总结。周六补课时候,我会开设读书分享会,在增加他们阅读量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表达进行训练。

  我喜欢下课之后和他们聊两句,上体育课的时候也喜欢到操场和他们嬉闹一会。光棍节那天,看着满桌子的糖果,在感叹他们过节种类奇葩的同时,我心里也充盈着满满的感动——这些糖在后面我“笼络”学生的行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邀请我出去玩,他们说这是第一次和老师出来玩。我想这是属于我的骄傲。

  “想去离太阳最近的天边,天边有格桑花盛放。”如今时间过半,再次唱起支教团团歌,心中澎湃的,不仅对西藏圣土的向往,更是对这群孩子的喜爱,对这段独一无二时光的留恋。

  (史恩赐,清华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队成员,曾在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从事支教工作。)

责任编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