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1 11:2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到西部去。
这句简短却又铿锵有力的口号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毕业后前往祖国西部,成为支援西部的青年志愿者。然而对我而言,这四个字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因为大家口中的西部,正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在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选择支教地时,我没有丝毫犹豫和迟疑,选择了青海。
选择回到青海支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大学四年以来一直埋在心底的一粒种子。我生在青海,长在青海,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大一期间,我接触到了很多来自于其他省份的同学和朋友,他们优秀、上进、视野广阔,这让我逐渐感受到了青海等西部省份在教育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巨大差距。小时候总是可以听到类似于“努力读书,走出大山”的话语,那时候自己认为这句话离自己很远,等来到清华,才明白用这句话来形容家乡的孩子们再合适不过了。所以,经过清华四年的培养,当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羽翼,尽管它还不是很丰满,我还是愿意回到家乡,用自己的行动和力量帮助家乡,去告诉那些和曾经的我一样的学生们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让这颗埋在心底四年的种子发芽。
理想往往是很美好的,然而现实总会给你沉重的一拳。
当我来到湟中职校后,被安排了五个班级英语课的教学任务。拿到教材,面对着那些自认为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语法和单词,我竟然有一些畏惧和胆怯,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去讲授这些知识才能让他们改变对于英语的厌倦和逃避,以至于开学前几天我一直在一种既期盼又畏惧的矛盾状态中度过——期盼见到我的学生们,却又畏惧他们调皮和厌学。但是,第一次见到班里的学生,当我站到到讲堂上的那一刻,面对着四五十双睁得大大的眼睛,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一种人民教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当他们起立齐声喊道“老—师—好——”的时候,我觉得这些学生是那么的可爱。
说实话,我在讲堂上是十分紧张的,生怕自己讲错知识或者说错话,然而即使夹杂着这种紧张,刚开学的日子也过得十分顺利和开心。学生很听话,课堂气氛活跃,作业完成得也很认真,我以高中生的教学要求来要求着他们。当我以为我要在这种充满成就感的状态中继续我的支教生活时,发生的一些情况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
随着学生们对新教师、新学校的新鲜感越来越低,课堂上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情况越来越多。直到有一次由于课堂过于混乱,在多次提醒无效后,我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了,我对着全班学生发了火,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如此不上进,我质问他们为什么要做井底之蛙,为什么会安于现状整日虚度光阴而不是认真学习走到外面去看看。在之后一段时间的教学里,挫败感强烈地打击着我。直到有一次和班主任聊天改变了我的想法。这位班主任或许是看出了我对学生的不满,主动找到了我,她告诉我并不是同学们不想学习、不上进,是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偏远农牧区,父母教育程度不高,家庭教育观念薄弱,从小一直在农牧区长大,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有多大,更不知道自己有多落后。我恍然大悟,是啊,如果不是高考,如果我没有走出青海,我又怎么能够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我又怎么会极力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家乡落后的模样呢?
于是,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更多地偏向于拓展学生们的视野,讲授实用性英语短语等,代替之前的枯燥无味的语法。果然,课堂效果有了大大的改善,学生们变得爱学起来,我在课堂中设置了固定的互动环节,以聊天、展示等方式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学生的视野,而这个环节也成为了学生们最爱的部分。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班中同学对于英语的好学程度有了十分明显的提升。
有时候看着这些学生们,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当时的模样。我渐渐地也开始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调皮、理解他们的小情绪、理解他们有时狭隘的视野和落后的观念。随着和他们交流的深入,我心中感到的被需要感变得越来越强。
在支教的过程中,最大的喜悦莫过于改变学生后所获得的成就感。班中有个很内向的小女孩,曾经是班级中非常不起眼的那类学生,很安静,如果你不叫她起来回答问题,整节课你都感受不到她的存在。我在班中总是向他们普及职业观念、分享大学故事,告诉他们需要向上走,需要有理想,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突然有一天,这个不起眼的小女孩推开我办公室的门,怯怯地来到我的面前,用很坚定的语气说道:“老师,我想上大学!”虽然她羞涩、胆怯,但在说出这句话时她的目光是那么的坚定。对于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一个在中学时代几乎是被老师放弃的学生,一个在课堂上被我问及自己的理想时低着头说不知道的学生,突然告诉我她想上大学,我心中既感到惊讶又充满着喜悦,之后我跟她一起分析了能够上大学的很多途径,并鼓励了她。那天,我心情实在是太欣喜了,我感受到了有人因为我在课堂上的教导而变得积极、向上,这种成就感与被需要感也许只有成为一名教师才能获得吧。
除了教学,我们平时还会在支教地做很多公益活动,从为上千名学生开讲座,到去乡村小学为十几名孩子授课;从协调管理十几万元的公益资金,到前往乡村调研村民生活需求。我和我的战友们一直在践行“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我们坚信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脚步深入到祖国西部最贫瘠的土地,我们才能了解并且帮助到那些最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这一年,无论是脚踏实地继承薪火相传的清华支教团志愿服务精神,还是自强不息反哺养育了我的这片可爱的土地,对我而言,同样重要。
(马晓东,清华大学热能系2012级本科生,清华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队队长,曾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支教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