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 08:2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曾有人说:“长期支教是在一个远离了本来生活的地方,处理掉某些创伤经历的修行”。这种说法一读确实文艺得有点矫情,但这一年的基层支教生活让我们跳出原始的生活节奏,离开了舒适度超高的生活圈子,在一个风土人情与我们过往环境都有巨大差异的地方,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生存,足够可成为一场虔诚的皈依。
“古有壮士从军为国防,今有文才下乡为强国”这是我自己对支教团的一种时代理解。中国成立初时,国家内外动乱危亡,大批壮志青年弃笔从戎,不畏牺牲保家卫国;如今国家繁荣、民族团结,基层教育着重均衡发展,于是有了新的机遇与平台,给予我们书生一份报效祖国的机会。
关于支教,内心里我总是时刻向往而又逃避。向往于能够有这样的一段经历去充实心中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逃避则是对现实的杂想,寄希于自己能够走向自己人生下一阶段的航道,而支教兴许在人生的旅途里是一次虔诚的停歇,这其中的得失只能自己去消化与权衡。这种心理状态,一直盘旋于我正式确定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前。
反观自己的性格,我的生活基本秉持:糊涂待人,明白待事。我爱各种的攀谈闲聊,却不爱一个人独处;我爱钻研各类政务文学,缺难得静心欣赏散文美学;我的外在嘻哈易处,内心却坚持严谨慎思。这些性格在我作为一个学生时可以称作一个奇葩了。
豆蔻年华,大学美好生涯的岁月里,当许多的同行者都怀揣着走入社会建功立业的激情时,我却滋生了消极的逃避。我害怕失去学生的身份,惶恐的面对今后朝九晚五却又需要独立担当的男人身份,这样的心理波动难免使得自己的心境是躁动的,这份躁动也包含了对未来的野心。
于是,我幻想起了支教。那时的我还是大二阶段,并不明晰支教的现状与布局,只是一人单纯的遐想。希望能够有一处偏远大山的学校,一群衣衫褴褛的贫困留守儿童,教学楼是低矮而破旧的危房,桌子、黑板、道路都是破旧而积满灰尘,但唯独在灰蒙的背景下破旧的旗杆上国旗是鲜艳的。我不怕学校的偏远,设施的破旧,学生的人数,甚至希望没网没交通,用现实的闭塞来阻止自己内心的聒噪,让自己学会沉下心,用心去感受人生的意义。
但幻想总归是幻想,我并没有将其赋于行动去实现。直到听闻学校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选拔,于是乎,沐浴于团中央的春风,邂逅支教,我成为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成为了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我为自己的支教写下了一首诗,作为这次人生旅行某一个阶段的感悟:
自许自己还是个孩子,
如今已不是个孩子。
依稀记得第一次被学生气哭的窘样,
抹干泪水,与孩子们携手同行,伴其成长。
依稀记得资助路上跋山涉水的泥泞吗,
咬牙坚持,将孩子梦想聚拢,助其起航。
山区的孩子不是没有才艺,
只是缺乏展示的机会。
农村的孩子不是没有潜力,
而是缺乏锻炼的平台。
多彩的舞台为孩子们时刻准备,
支教的鲜花将绽放的格外绚丽。
崇山峻岭阻挡不了飞翔,
插翅的梦想必将神采飞扬。
别问我为何向往,
有梦想的地方就是天堂,
支教的青春 在红土地的映衬下
别样红!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汪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