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7 08:4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如果不是那次家访,我大概永远不会想到在离库尔勒这个繁华的城市车程一小时的地方,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小学,一群特殊的孩子,一个个让我只要想起就忍不住流泪的真实故事。
吉林大学研支团成员指导孩子在地图上寻找四川。李薇 供图
2016年11月12日,作为吉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与五十余名社会爱心人士、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起来到库尔勒市普惠性经济牧场小学,参加一次帮扶学龄贫困儿童的公益活动。吉林大学研支团在本次活动中,主要负责“枣枣援疆”的亲子科技课堂部分。我作为科技课堂的主讲人,带领孩子们一起在地图上标记“枣枣援疆”微店红枣的销售地,这样的一张地图引起了所有孩子的注意,许多孩子问我:“老师,四川在哪里?”,当时的我只是奇怪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要找到四川呢?直到下午的家访,当我一个个走进孩子们家中,谜底才慢慢揭晓······
图为库尔勒市普惠性经济牧场小学孩子简陋的家。李薇 供图
午饭过后,我与两名志愿者随机对经济牧场小学的三名学生进行家访。我们从学校出发在远远看到第一个孩子家时,我问几个孩子每天上学要走多久,孩子们嬉笑着告诉也就几分钟。可是为什么几个孩童要几分钟就能到加上三个大人就要走半个小时呢?而且我们脚程并不慢啊。一个略显成熟的男孩子告诉我,老师,我们从来都是跑着上学的,和很多同学相比我家真的不远。我一边感叹这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一边走近他的家。我该怎样形容眼前看到的景象呢?院子里满是杂物,砖墙上糊着一层黄土,还有残缺不全的窗户和门帘。推开门的一刹那,我的眼前全是灰色,小小的屋子里堆了太多的东西,让我也分不清是厨房客厅亦或是卧室。角落里有个穿粉衣服的小姑娘正在切地瓜,看到我们进来疑惑的看着我们。男孩赶紧和我们解释“这是我堂姐”,小姑娘放下手里的菜刀,拘谨的站起来和我们说老师好。交谈中,我们渐渐知道小男孩是单亲家庭,与爸爸、叔叔伯伯生活在这里,白天家里的长辈都下田务农,家里所有的饭都是姐姐做。我问姐姐,“你才七年级就会做饭吗?”,随行的其他男孩立马骄傲的说“我才五年级就会做饭”。
回去的路上我们路过一家小超市,孩子们的羡慕的看向超市里的孩童。我赶紧把包里面背的早餐蛋挞分给大家,大概是因为熟悉了,几个孩子纷纷打开话匣子。其中一个告诉我,他们平时是没有零用钱的,想买东西就要自己挣钱。普惠乡到处都是棉花地,大人们用地管带给棉花浇水,用完后就丢在田里,娃娃们就靠捡地管带换钱。我问刚才的孩子有什么心愿,他告诉我他现在的心愿是想见妈妈,来到新疆后他就没有见过妈妈,很想她。他还说他以后的愿望是孝顺爸爸妈妈,带他们过上好的生活,只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实现愿望。
吉林大学研支团成员与接受家访的学生及其家人合影。李薇 供图
回到学校我向校长咨询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才了解到经济牧场小学的特殊性。经济牧场小学的六个年级共有88人,每个年级只有一个汉语教学班,学生80%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且多为少数民族。学校的彝族学生占了大半,而他们多数来自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四川大凉山。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已是初冬,学生家里还是没有供暖设备,明白孩子们为何欢喜这周刚刚打上的水泥操场,明白娃娃们看向随行那么多小轿车时怯怯的又想摸一摸的神情,明白即使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依旧告诉我们“我很幸福”的坚定。可爱的孩子们似乎已经随着他们的父辈走出了大凉山,又似乎还没有。我站在操场上久久的望向玩耍的孩子们,忽然,刚才家访的小孩跑过来塞给我一颗糖果,这大概是我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一个十一岁孩子通过卖废品买来的糖果。
这便是“枣枣援疆”公益项目开展地--经济牧场小学,在项目的实施中,我们遇见过太多追梦少年,研支团的每个成员都深切的感受,这世上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不知如何努力才能改变的现状。“枣枣援疆”的特殊意义就是基于此,一方面通过科技课堂、城市体验,为孩子们打开更大的世界,让孩子们收获知识,感受科技,萌生走出乡区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用微店销售红枣等特产积累资金,将新疆的与内地联系起来,让孩子们通过微店和外界产生互动,在实践中成长,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只有看见了缤纷多彩的世界,才会有梦想的种子、奋斗的方向;只有给予及时的助力,才能推动这珍贵的梦想变成现实。亲爱的宝贝,就让我们一起走出大凉山。(吉林大学研支团团长 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