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故事:五个青年与一群孩子们的幸福往事

 

2019-02-02 10:2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这是一个开始于2018年8月的故事,从报名、选拔,到离开前的欢送、培训。经过大半年的沉淀,我们信心满满又猝不及防的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当然,在故事里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这群孩子们。

  初识

  带着陌生和好奇,我们走进职高,那天,我们在心里憧憬着也迷茫着,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年,在这个边界小城会发生什么故事。

  在第一场座谈会上,通过学校的介绍,我们对未来要教课的孩子们有了最初的概念:调皮、不爱学习,对孩子们来说,陌生而又熟悉的评价,因为可能是从小到大老师们口中十分一致的评价。听到这些,我的内心产生了一丝忐忑,这场支教该如何开始呢?我们悉心准备的一切又该如何调整?带着这些问题,经过了试讲、旅游节志愿服务,一周后,我们走上了讲台,终于亲身开始体会老师的感受,认识了善于把故事变成事故的孩子们。

  志愿者于硕在为孩子们讲音标。到目前为止,孩子们都学会了音标,可以看着音标读出单词。可能这也是他们上了初中以后很少有的成就感。

  初知

  从开始到现在,三个月的时间,对这些孩子有了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调皮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他们渴望被关注的小心思,课堂上的每一句接话、捣乱隐藏的更是他们不愿被戳穿的真相。本以为,一群正处在青春期的15-18岁的孩子,调皮捣蛋、惹我们生气,和我们不过是人生过客,直到知道所教班级里一个孩子去宁波交流那天,我发现我错了。

  11月7日,星期三,下午刚上班,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准备第二天的上课,我们五个人的群里陈鹤说,王耀财要去宁波交流了,陈鹤在学生科,这是我们消息的来源。这个孩子是三班的,开学一个月后才来到这个班级,也刚刚在这个班级呆了一个月,但用他的行动展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他的音标还差最后一节课没学完,答应给他们期中考试奖励买的糖他没吃到。我和杨永明拿起准备的糖跑到了他们班。还没上课,刚好班主任在和他们开班会,走进班级,孩子们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伤感的情绪一下子把我带回了六月毕业季的感觉。分完糖,我们逃也似的离开了班级,这场简短的告别意味着一别可能就是一辈子。

  从开始上课的紧张,到运动会和孩子们一起玩消除了最后的隔阂,经过一个个故事,一节节课的磨合,我们找到了支教的意义,开始学会用心去呵护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我们明白了他们缺少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关心,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爱。而我们也不再把他们当作学生去教导,而是朋友来关怀。

  初感

  曾有人问我:你们只来一年,对孩子们会不会有什么帮助?

  “当然会”,我的回答脱口而出。

  那会不会对他们有伤害,明年你们走了他们怎么办?

  “我们有传承,就像上一届学长学姐们离开后我们的接力。”

  可你们的帮助很小啊?

  “无论多少,哪怕是0.01,我们努力过,他们收获过,就是有意义的,我相信这种帮助是积少成多的。”

  从走进大学后第一次接触志愿服务的不知所措到最后选择用一年的时间用心感受,医学专业的我们坚守着“医者仁心”,拿起专业,我们是在医“病”;放下专业,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医“心”。

  2018年11月,我们的故事刚刚开始,但又感觉一切即将结束。

  于孩子们,一年的时间,我们和他们的故事,是他们人生长河中的一小段,在这一小段中,他们愿意接受来自哥哥姐姐们的帮助,愿意脱去厚厚的保护衣,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青春,这足够让我们幸福。

  于我们,五个人已经变成了一家人,互相的帮助、支持,一起备课、吃饭、逛街、打闹,一起的头脑风暴,为了考试互相监督的打卡,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因为这一场支教,走进了4个感情真挚的朋友,原计划一年的交集,变成了一生的陪伴。除去对志愿服务深层的探索,对自身的提升与反思,温暖的革命友谊为我们一年的支教增添了又一重意义。

  (作者:于硕,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团长,服务于吉林省图们市职业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