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3 10:52: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年前,“血腥味”是周晶对马坡的第一印象。
1999年8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财经大学毕业生周晶作为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和其余100名志愿者起身宣誓:“不畏艰险,开拓进取。”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去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首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于1999年正式出发,如今已经20年。当时,来自北大、清华等全国22所高校的101名首届支教团成员,奔赴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5省区7个县的贫困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周晶要去的,是位于甘肃兰州榆中县的马坡中学。
周晶和同伴们坐了30多个小时的硬座前往甘肃。随着列车不断西进,窗外的风景渐渐“褪色”,只剩下望不到边的苍黄——天是黄的,地是黄的,房子是黄的,“有两棵树的地方就叫村庄”。
抵达马坡那天,县领导请周晶和来自清华大学的王松去唯一的饭馆吃面片。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周晶鼻腔充血,根本尝不出面片的味道,“嘴里全是血腥味”。“真的要在这里待上一年吗?”原本壮志在胸的周晶,心里开始打鼓。
那年的国庆节,马坡迎来第一场雪,宿舍里已经需要生火取暖。凌晨,周晶被憋醒,发现黑暗中王松同样睁大了眼睛,两个人却都说不出话来。“煤气中毒!”他挣扎着翻滚到地上,爬到门口,把门拉开一条缝,就失去了知觉。
周晶醒来时,许多孩子正围在门口向里张望。他招呼他们进来,发现孩子们捧着一篮不知名的浆果。当地人说,这种浆果可以治疗煤气中毒。周晶至今也不知道,在放眼望去一片黄土、根本没什么植物的高原,孩子是怎么采摘到这些浆果的。
一篮浆果,让周晶的心彻底扎在了马坡。然而,离别却来得猝不及防。
1999年12月9日,举国欢庆澳门回归,马坡中学正在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这时,一辆吉普车突然驶入校园,带来让周晶和王松“立刻调离”的消息。“我们设想过要怎么离开马坡,甚至想象过欢送会的情景,但从没想过会是那样一种方式突然离开”。
收拾行李时,窗外响起细碎的脚步声。周晶打开门,发现走廊上站满了人。孩子们低着头,突然齐齐唱起来:“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敬爱的好老师……”尽管已经过去了20年,周晶回忆起走廊上的歌声,仍会忍不住哽咽。“从来没觉得这首歌这么好听”。
坐在吉普车上离开时,回头看着操场上久久不愿散去的孩子们,周晶知道,自己的生命轨迹,就要发生改变了。原本梦想做一名新闻记者的他告诉自己:“我想当老师。”时至今日,他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
今年45岁的张俊虎,曾负责研究生支教团的管理工作,是首届支教团志愿者口中的“张老师”。1997年,张俊虎通过大学生扶贫接力计划,在山西静乐康家会中学支教一年。那里有个怪现象——年级越高,学生越少。“因为家长说,娃到了十五六岁,就可以替家里干活儿挣钱,上学就没有意义了。”离开时,他最担心的就是班上45个学生“开学后不知道还能有多少回来上学”。
让张俊虎欣慰的是,回到北京不久,他接到了孩子们的信,说又来了新的老师。“这就是接力计划的好处,一届一届志愿者不断接力下去。”他在康家会中学教过的一名学生,大学毕业后也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这一年难忘的经历也让101名志愿者结下了深厚友谊。如今虽然奋斗在不同的岗位上,他们仍然铭记初心。2012年,曾在甘肃支教的队友们,还一起在广东捐赠了一所小学的图书室,将支教情怀延续下去。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01人中的15人和大家失去了联系,其中就包括和周晶并肩奋战过的王松。在研究生支教团成团20周年之际,张俊虎和周晶走进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委托节目组帮忙寻找失散的15名志愿者,希望了却这个遗憾。在节目组的努力下,15人全部被找到,101人终于再次聚首。
这期节目播出,恰逢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启程之时。在节目组进行的感想征集活动中,许多历届支教团成员发来反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提到这样一句话:“你们的接力棒,将在我们手中传递。”
“去西部服务,能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一份光明和希望,同时也会让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和价值。”这是周晶对“接班人”的祝福。
据了解,20年来,已经有18331名青年志愿者通过研究生支教团走进西部,推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用青春、热情、奉献诠释支教的意义。(记者 黄丹羽)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