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纪实:在心理疏导与关怀中共建快乐家园

 

2019-02-18 10: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三秋相去已久,季冬不期而至。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支团成员走在家访路上。南京中医药大学研支团 供图

  许是前几日的艳阳卯足了劲儿,山里的寒意消退了不少。日前,趁着周末,我们(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4名成员)前往贵州省榕江县归柳村寨进行家访。

  杨玉(化名)是四年级的学生,她性格内敛,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但是成绩优异,还担任班级学习委员。

杨玉的家中堆满了盖新房的基建材料。南京中医药大学研支团 供图

  我们到杨玉家时,她正在路边帮妈妈搬运砖块。杨玉家正在建新房,家中堆满了基建材料。从一条狭窄的走道进去,看见杨玉爸爸正忙碌着。“家里建房子,比较乱,也没个地方给老师们坐”,杨玉爸爸不好意思地说。我们跟他了解了一些家庭情况及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从交谈中得知,杨玉在家排行老二,她姐姐在镇上读初中,妹妹在归柳读二年级,弟弟尚未入学。父母对孩子们的学习很是上心,每天都会检查作业,想来这也是杨玉比班上大部分同学基础都要更扎实的原因之一。

  告别杨玉一家人,我们沿着马路一直往前,穿过一条窄窄的巷子,便到了杨美的家。杨美(化名)也是四年级学生,她性格开朗,成绩优秀。在两边邻居家砖房的对比下,杨美家的两层旧木屋不怎么引人注意。我们到杨玉家时,大门开着,堂屋里没开灯,光线昏暗,里面隐约有人在。灯开了,我们才看清里面的情形:不算宽敞的屋里,横放着两张旧沙发,正前方是一台电视机,两面的墙上贴满了奖状:期末考试第三名、演讲比赛一等奖、绘画比赛二等奖……

  “有大人在家吗?”“不在家。”在家中见到老师们,她有点害羞,声音很轻。“我去喊奶奶。”她快步跑出门去。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支团成员与杨美(化名)及其奶奶进行交谈。南京中医药大学研支团 供图

  不一会,杨美的奶奶回家了。她头上戴了顶毛线织的黑帽子,身上穿着深色侗衣,脸上布满褶皱。奶奶不会说普通话,只能让杨美当“翻译”。原来,杨美父母都在湖南务工,只有春节才会返乡,目前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带着她和哥哥生活。两个老人家都年逾七旬,平时爷爷承担田里的活计,奶奶在家带孩子、做家务。

  杨艳(化名)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这次家访,是一定要去她家看看的。

  从当地老师那儿听说,杨艳的母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她的父亲从此一蹶不振。目前,杨艳一家主要靠她大伯接济。杨艳的大伯有一辆旧面包车,空闲之时往返县城承接客运生意。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支团成员走进学生杨艳(化名)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研支团 供图

  一块空旷的场地上,并列着一排木屋。在周围新建房的衬托下,杨艳家的旧木房格外显眼。一楼堆放着杂物,二楼空空荡荡,没有什么家具。屋子的木板呈现黑色,“这些木头时间久了就会变成这样,黑黑的。”杨艳向我们解释道。

  杨艳的父亲和大伯都不在家,弟弟也不知去哪里玩了,家中只有她和妹妹。这个屋子东西杂乱,小而昏暗,我们不禁有些担心她的日常生活。经过深入了解后我们才渐渐松开了眉头——杨艳大伯吃苦耐劳,加上政府的扶贫政策的帮助和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她们家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新房也正在建设,过不了多久一家人就能搬进新屋。

  本次家访,我们共走进5名学生家中实地了解家庭及学习情况。通过走访,我们基本了解了受访学生的家庭状况,对留守、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了心里疏导与关怀。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做到课堂上更耐心、生活中更贴心,加强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园”、“乐园”和“家园”。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