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董冬冬:民族同胞好巴郎

发稿时间:2010-10-09 15:3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沙雅县县委党校只要一提起董冬冬这个名字,无论是同事还是学员都翘起拇指称赞,他不仅是一位合格的“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而且是一位首屈一指的民族团结的好榜样。

  民族团结的宣教员

  董冬冬,男,1985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2008年毕业于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同年7月,23岁的他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参加“西部计划”,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县委党校,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

  在沙雅县县委党校志愿服务期间,董冬冬主动担负起单位秘书工作。在工作中,他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参加培训学习的学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还时常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贯穿于各类培训的课堂之中。

  无论是在党校的讲台上,还是在下乡宣讲的会堂里,作为一名志愿者,董冬冬始终不忘情系边疆的那份情怀,不忘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强维护民族团结教育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那份责任。在党校的课堂里,他曾多次向参加党校培训的各族干部讲授“民族团结是新疆政治大局稳定,繁荣发展的生命线”“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等内容,突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希望每一名在党校培训过的党员干部在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后,都能不忘用实际行动去搞好民族团结,成为民族团结的忠诚卫士。

 

  “7.5”事件发生后,董冬冬第一时间深入到社区、企业开展民族团结的宣教活动,无论是在社区的会议室还是在居民家中,抑或是乡村的葡萄架下,他都用铁的事实说明“7.5”事件是由境外分裂主义策划,境内组织实施的惨绝人寰的打砸抢烧杀事件。这次事件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他让广大人民群众深知此事件的真相。

  董冬冬还记得,“7.5”事件发生不久,7月8日那天他第一次到社区去开展宣教活动时,有名社区工作人员反映:有一户居民虽然住在大喇叭下面,当社区人员问询其“7.5”事件真相时,这户居民却一无所知,社区干部反映其有抵触情绪。董冬冬得知此事后,主动要求去一趟该居民家,并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走访了解。当他到达这户居民家时才发现是一户维吾尔族老太太,家庭没有其他生活来源,只是依靠在巴扎上卖些酸奶子维持生活,生活十分拮据。当询问起为啥在广播下却对“7.5”事件一无所知时,老人唯唯诺诺的不敢说话,最后在翻译的帮助下,老太太才道明了真相,原来不是不知道,而是因为最近几天的宣传,老人怕说错话。他耐心地向老人讲明了“7.5”事件的真相,群众要自觉做到不听谣言不信谣传。同时,他还细心问候老人的衣食起居等生活情况,要求社区工作人员,要按照标准将老太太列入低保户,可以享受低保金,希望社区尽快为其办理,并向老人说明了办理的程序,老人一听要为她办低保高兴地合不拢嘴,开心的说:“共产党好,热比娅是坏人,我们决不允许她这样的分裂分子破坏新疆的稳定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

  知识扶贫的使者

 

  来沙雅之初,董冬冬了解到沙雅县的图书资源短缺,他就多方努力,联系自己的母校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希望能为边疆提供一些图书。经他努力发起了“一本书,一份爱心,情系边疆”的“山青书屋”计划,第一批1000多册书在2009年7月份捐赠给了新垦农场小学,在捐赠后他经常到新垦农场小学走走看看,后来发现在这里上学的大多是维吾尔族孩子,看不懂汉文书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后来他每次去的时候特地带上了懂维吾尔语的同学,为维吾尔族小朋友翻译书的内容。时间久了,他深刻的体会这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求,这些孩子多么希望能够通过书籍获取知识。

 

 

  看着这些孩子,董冬冬萌发了能不能把“山青书屋”这项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能不能下次带些维文的书籍,他把想法告诉了母校,在母校的支持下,2010年 “山青书屋”计划发展成立“山青助学基金会”,同年5月“麦田计划”合作开展了多层次的援助,并对贫困儿童提供必要的助学金。

责任编辑:李彦龙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第十届优秀志愿者评选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