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2 14:3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0年暑假,我的支教生活终于拉开了序幕:在去往大竹的路山,看着一座座山从我的身边略过,从小就生活在多山环境里的我,恍惚间像回到了家。这让我对还未谋面的大竹增添了一丝亲切与期待。
初为人师,丹心酬志
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我负责初一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酷爱旅行的我想把以往丰富的游历融入到地理教学中,拓展他们的眼界。于是我将自己旅游拍摄的照片融进教学课件,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哪怕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我都力争做到完美。然而,我准备的内容孩子们会不会不感兴趣,我能不能和孩子们愉快相处,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疑虑重重。
王文博引导孩子们认识地球仪。王文博 供图
终于,第一堂课如约到来。那天我早早地到达教室门口,在楼道里踱来踱去,试图以此消除自己的紧张情绪。上课铃响了,我深吸一口气,按照之前“排练”的样子,挺直腰杆,左手捧着课本,右手缓缓推开教室门,向着孩子们露出一个大大的微笑。“老-师-好-”,全班同学们的这一声问候冲散了我久久无法散去的紧张情绪,只剩下满心的兴奋与感动。我点了点头,示意孩子们坐下,有些生硬地开始课堂教学。我清楚地记得那次讲课,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反应也很积极。当我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总会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用充满渴望的眼睛盯着我,生怕被抢走了回答的机会。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孩子们的热情与期望才是消除紧张的良药。
作为新老师如何上好这门课,这个问题让我绞尽脑汁。地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新学科,学生们在短暂接触后感受更多的是迷茫。我努力探索出两点技巧进行教学:第一是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在每一节选取几个核心知识点,将它们与历史故事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相联系,让孩子们能较快掌握,随后逐步延伸,掌握其余较难的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讲到“半岛”时,我给他们扩展了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讲甲午海战与抗美援朝的故事,用这些历史故事引导他们自我思考,学习地理。第二是培养孩子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帮助他们度过“新奇—新奇褪去后的厌烦-不排斥学习地理-热爱地理”的过程。“经纬网与坐标”的内容较为抽象,孩子们极易出现因学不懂而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为了让孩子们克服这道难关,积累学习地理的兴趣及信心,我将上课点名替换为点“坐标”。一开始,大家很不习惯,速度也比较慢,经过几次实战后,所有人都非常熟练了,可以迅速地找到我口中的“坐标”。在充满趣味的小游戏中,经纬网与坐标的知识也随之牢牢掌握了。
飞鸿踏雪,涓涓细流
图为王文博在课堂上。王文博 供图
除了课上教书,这一年,面对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我还想多花些时间陪伴他们,与他们一同成长。为了加深孩子们脑海中对知识的记忆,同时也为了和孩子们多一些相处的时间,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我开始要求他们到办公室来背书。不能想还收获了意外之喜。课上的我虽然稍显严肃,但完全是个拥有顽皮本性的“大男孩”。对那些脚底抹油背完书就走的孩子,我会在背书的时候穿插几句题外话,调侃调侃他们,逗得孩子们涨红了脸。这个“机密”一经孩子们发现,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孩子们开始主动找我背书、聊天、开玩笑,甚至两个人吵架都要叫我评评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也因为当“和事佬”更近了。师生关系的越发融洽也让我越发深入理解了老师这个角色。
从一开始看见我转身就跑,逐渐变成每次遇见我都笑嘻嘻地叫“地理老师好”“王老师好”,再到现在不管去上课还是下课回办公室,我的后面总有几个叽叽喳喳的“小尾巴”。正如教学相长,磨合也应该是双向的——我也从一开始快打上课铃才到教室,打了下课铃就回办公室,到现在变成每次上课早到几分钟,下课以后晚走几分钟,甚至在教室里待到下一节课铃声响起才走;从下了晚自习匆匆忙忙就走,变成每次晚自习结束都要故意耽误一会,碰巧和学生“偶遇”一起走,每次身边都围满了学生,仿佛成了一个Plus版的“孩子王”。课下我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所见所闻,用我的经历去积极引导他们,他们则用自己的活力与纯真持续不断地感染着我。孩子们时不时还会送我一些小礼物,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纸条”,歪歪扭扭的字迹聚满了浓浓的暖意。爱面子的小男孩总是趁刚刚下课或者快要上课的时候,跑到办公室,把折好的纸条送到我的手中。临走还不忘叮嘱一句“王老师,回家再看哦!”。即使有时候他们在学习上的不刻苦让我有些“咬牙切齿”,但依然会期待新一天与他们的相处。
王文博与班里的孩子们合影。王文博 供图
一年的时间不长,能做的事情很有限,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明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深刻含义——从毕业到立业,从成长到成才,能够把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需要相联系,将人生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这才是对责任与使命的践行,对青春与价值的思索。“人生何处不青山”,重要的不是在哪,重要的是做了些什么。教育是一个长久的事业,任重而道远,虽然时间有限,但我想尽我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孩子们结伴同行,与他们一同成长,让他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勇敢、坚定地向前。
(作者:王文博,南京邮电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四川分队成员,现支教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中学,负责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