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在都安这一年有太多快乐与不舍

 

2020-06-03 15:5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在考研还是选择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教?我不假思索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个可以让我骄傲一辈子的决定。于是,我成为了一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担任高一四个班的通用技术课程老师。

图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21届研支团团长谢程坤在办公室。谢程坤 供图

  那时我还没能彻底搞清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经过了解,我发现通用技术学科属于新增学科,学生、家长甚至不少教师对该学科缺乏基本的认识。

  刚接触到这个课程,内心是欢喜的、激动的。我觉得这是一门可以说比其他任何科目都更有意思更有乐趣的课程。但遗憾的是,这个课程目前课时少,专职教师少,因为职业发展困难,得不到学校的重视。

  伴随着对这门学科的深入了解,我越发对未来的支教路感到“茫然”。

  通用技术是什么?我要怎么开展教学?教学成果会如何?开学第一天,当拿到教科书和课程表时,我内心忐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21届研支团团长谢程坤在都安高中进行校园广播。谢程坤 供图

  “让学生爱上通用技术是我想做的,而且是必须做成的。”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孩子的天性。我认为想教好通用技术,就要把所有的学生“拉下水”,让学生体验创新并和同伴进行分享,再辅助一定的竞争激励评价策略,效果应该会不错。

  就这样,我开始备课。我从头开始学,课本、教参、教辅、App、网络齐上阵,不断思考课堂内容的设计。从下午到晚上十点半才备好第一节课。

  “孩子们,我从遥远的地方来,要讲很多故事给你们听,关于我,关于你,关于未来。”2019年的教师节,我给瑶寨儿女上了第一节课。从此开启了我的“点菜式”教学方式。授课内容涵盖地理、英语、3D打印、机器人基础、国际政治局势等。在授课中,结合气象科普,我以动手试验为载体,想方设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助力他们更快地“走向世界”。

  后来,我很高兴地看到学生主持人渐渐代替了我的位置,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们展现自我以及与同伴合作去挑战技术难题的平台。随着课堂功能的转变,我的心态也随之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服务意识不断增强。课堂上我做着笔记、拍着照片,一副“甩手掌柜”的做派,但在课前我做足了功夫。

  “小谢老师的通用技术课令我受益颇丰。经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成长了很多。在课堂上,老师讲述的理论知识与哲学故事,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丰富了我的情感。通过老师的徐徐道来,我明白对于未来是要做出一定规划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实践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平日里看似简单的零件,要想做出来,却需要一道又一道复杂的工序,其内在结构之精巧,令人咂舌。想要完成不仅需要一双巧手,更需要一颗静得下来的心。我会继续努力哒!”一个小姑娘这样写道。

图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21届研支团团长谢程坤在课堂上。谢程坤 供图

  真的,对于这门课程越深入,我越是热爱。我希望把通用技术课打造成一门学生爱上,上有所学,学有所用的课程!

  有没有一种服务,是具有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的?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够在态度上平等相待,在心灵上深度交流,在项目上精准对接?

  有没有一种扶贫,带去的不只是资金和物品的支持,更多的是情感的联结,精神的传递,理念的传承和方法的传播?我相信这应该就是支教。

  按照计划,2020年9月我将回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攻读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我与壮乡的情谊将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22届研支团成员接力书写。也许今后再也没有机会走上讲台,但我永远对教师这个行业充满敬畏、尊重,会对这一年时光充满感激,感谢大家一年来的包容、理解、帮助和支持。

  回望即将结束的一年支教生活,我从城市到乡村,从内陆到大山,从舒适到艰苦,经历了环境的变化;从学生到老师,从接受者到施与者,也经历了角色的转换。我最自信的时刻,就是站在讲台上,尽己所能,无愧于心,关注学生的成长,也品味着奉献的快乐。

  (作者,谢程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支团团长,现支教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