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1 10:2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31日电(记者 李彦龙)金秋八月,桂花飘香。8月27日-28日,由四川师范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组成的四川师范大学“推普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社会实践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文昌村开展推普脱贫攻坚调研。
8月27日-28日,四川师范大学第22届研支团成员组成了四川师范大学“推普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社会实践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文昌村开展调研。图为队员们走在进村入户的调研路上。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据了解,普格县文倡村位于县城西面,是典型的二半山区行政村。2014年该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本次活动的目标人群为18-45岁之间的不会说普通话的当地少数民族贫困青壮年劳动力。本次调研活动通过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访谈,建立调研档案,从而摸清文倡村当地少数民族贫困青壮年劳动力的语言状况。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文昌村村民家里进行调研。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活动期间,川师大推普脱贫实践队一行人,顶着烈日,手拿调查问卷,扛着重重的摄影设备,在村组长的带领下行走在田间小路,穿行在文倡村的各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进行着语言文字调研。“推普脱贫攻坚”实践团队以当地贫困户对普通话掌握情况、文字掌握情况、挖掘语言普及与贫困的关系为具体工作目标,深入到了文倡村各组的建档立卡户家中,争取着第一手的资料,并用镜头记录沿途所见所闻。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文昌村村民家里调研普通话掌握情况。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当地大多数的青壮年并没有从小接触和学习普通话,而作为家中的经济支柱,普通话却成为了他们去外地打工的一大难题。“我们只会彝语,是村里异地搬迁工作中从高山上搬下来的村民。”由于当地居民多为彝族同胞,组长为队员们做起了翻译。在一户彝族村民家中,家里成员完全听不懂四川话和普通话,在组长的帮助下,队员们对这一家人的语言文字掌握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在问及他们有没有意愿学习普通话时,队员们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实践团成员与村民进行交流。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37岁的里色,是当地的彝族村民。“我以前出去打过工,但是几个月就回来了,在那边最大的苦恼就是语言问题,表达不清楚,连问个路都麻烦。”里色大哥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队员,“我小学三年级后就没读书了,我现在也是比较后悔,如果再有学习普通话的机会,我一定要参加!”据了解,当地很多贫困青壮年都有和里色大哥一样的困扰,会说普通话是外出务工的最基本的要求, 是一架沟通的桥梁,实践团队的队员们也希望能够把普通话真正带到他们的身边。
社会实践团成员与接受调研的村民合影。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经过两天的奔走,队员们共完成了将近30份调查问卷,也对当地的语言文字情况有了较为充分的掌握,为后续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广泛的素材。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队员们将会对本次的调研情况进行总结研究,并且建立调研档案,将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源对文倡村当地确定的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对象开展普通话教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