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8 08:2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来到独龙江支教转眼已快半年,在这期间有很多感悟,越来越发现支教的过程不仅是“教人”,也是“育己”,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们(云南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感受了很多、沉淀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图为校园全景。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供图
实事求是的说,在刚接触教学工作之前,对于当“老师”这件事情,我们并不是很慌张,因为在我们看来教给孩子们的内容,都是我们自己曾经从三伏天到寒冬腊月蹂躏的东西。因此在接下七年级的英语、语文、地理以及全校的美术教学工作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即将成功的迈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队伍。
可是现实证明,队伍是不好混的,“教师”这口饭并不好吃。期中考试的到来本让我们信心满满,以为半学期的辛勤付出和耐心引导应该能帮助孩子们取得显著的提高,但是结果却与我们的心理期待相距甚远,我们所负责的几个主要科目成绩都不理想,反而在卷面上表现出了更多的问题。“反反复复讲过的知识点,考试前有针对性的复习,还是这样的考试结果,真让人难受!”支教的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这样苦恼的牢骚。而紧跟着期中考后的公开课再一次打击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每一个人都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星期的公开课,却在正式上课时再次出现了状况,公开课时压抑的课堂气氛,知识点讲解的偏差,教学进度的把控等一系列平时我们自己感觉不到的问题在公开课上完完整整的表现了出来,虽然学校的其他老师们在提意见时都非常的委婉,总告诉我们非师范专业出身,上课能上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且不论公开课,单是和老教师们平日里上课状态一做对比,我们课堂情况就已经相形见绌了。
图为云南大学研支团成员为学生辅导功课。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供图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这些事情,帮助我们理解着“教师”的内涵,这确确实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琢磨的工作,与其说我们是独龙江学校的新教师,倒不如说我们更像全校600多名学生的新同学。从备课到上课,再小到作业设计、课堂纪律、教学风格、仪表教态方方面面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我们再去加强和学习。
撇开一些方面,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是独龙江乡村教师们所体现出来的素养,他们理解包容并且专业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很重视教学工作,他们并没有因为山里面的孩子基础差、知识面窄而有丝毫的怠惰,而是积极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沟通方式,不断的鼓励引导,这一点深深的感染着我们。也许是他们比我们更能理解,对于山里面的孩子来说,升学对于他们的意义显得格外的沉重,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牢牢的内化成了自己的责任与修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除了教学工作以外,他们更为孩子们提供了生活上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是孩子们衣食住行的看护者,是理发师也是大厨师,也是孩子们头疼脑热时的医生,更是冒着泥石流危险抢修学校饮用水管的修水工。他们本身绝大部分人都并不是独龙江当地人,有和我们一样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早就安身立命的老教师,却也不约而同的从云南的各个地州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为孩子们圆一个上学梦。
“教书匠”一词的含义原本是戏谑的成分更多,然而,在这些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身上,我们真切的感受着“教书匠”的工匠精神所涵养出来的独特气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守正创新。这样的内涵也正是我们这一年支教生活该去尝试的沉淀,教人育己大概就是这样的体会。(云南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