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2 14:5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我的支教服务地是峨边中学,在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该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小凉山区。大渡河穿城而过,景色宜人。但这里交通闭塞,到乐山市区必须翻山越岭且只有一条山路出入,短短30公里的路程得走两个多小时;经济发展缺少原动力,教育、医疗条件落后。峨边中学,位于县城西南城郊。虽是县立中学,但彝族学生居多,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学生基础薄弱,教育条件亟待改善。
图为峨边县。邓宇 供图
七月下旬正式与峨边见面。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发源于理想但又根植于现实的问题,我不得不去思考,由此陷入到一种相互矛盾的思维怪圈。
而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令我茅塞顿开。
某节地理课上,我在讲台上发现一个学生大半节课都没抬头,一直在干其他事,我如同孩子般本能地感到一种情绪化地愤怒。
“你在干什么?”
学生抬眼看了我一下,用故意拖长的语气很认真地说,“我...打扰...你...了吗?”
他直直地看着我。一时语塞,我被迫中断课堂,走到教室外大口呼吸新鲜空气。两分钟后我把班长叫了出来。
“我有哪儿做得不对的地方吗?”
“......”
“你只管说,我一定改!”
“有时候您讲得太快了,我们都没听懂就过去了;还有您说的一些话,比如说‘这个这么简单你们都不会?’这种话很多同学都不太喜欢;您对他们太严了,...”
班长支支吾吾给我说了很多,尽量用他所知道的委婉的词语表达着对我授课方式的不满和不认同。
我的气一下就消了。回到办公室,我不断叩问自己,我真的是这样一个如此失败的老师吗?我该如何改变自己呢?想了半天,只是有些头绪,但又不知道该怎么操作。这时,课代表抱着练习册走进办公室,我简单翻看了一下,作业做得非常差。我找出几本相对好些的,准备在下节课上鼓励一下同学们。
“这次的作业确实让老师有些失望,很多同学都没做完,只有下面一些同学做得比较好,他们是xxx、xx、xxx...”当念到名字的学生上讲台来拿练习册的时候,我分明发现上节课和我发生冲突的学生也在其中,我深感失职,连学生的名字也记不全。
这节课有些奇怪,我注意到那个学生一直在大声回答问题,我有些不太适应这种态度的快速变化。下课铃响后,我匆匆走出教室。
“邓老师,你的U盘忘拿了!”
我回过头,还是那个学生。
图为四川师大研支团成员邓宇班里的孩子们。邓宇 供图
我似乎在冥冥中抓住了一些东西,不太真切,但已经足够了,我大概知道该怎么去跟他们交流和相处。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还存在着教育质量薄弱的问题,我们依然坚信在逐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优质的教育会惠及每一个孩子。而我们能做的,从自身做起,发挥社会资源,发动民间爱心公益组织,为孩子送去关怀温暖,送去先进的知识理念,为这些有困难的孩子多贡献一份力量。
而我愿意用一年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
(作者,邓宇,四川师范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峨边分队队长,现服务于四川省峨边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