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 11:5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线辅导“云陪伴”
“这周的线上督导和分享马上要开始了,请各位志愿者们赶快进入群课堂。”下午两点三十分,洪芳准时打开QQ群,熟练地点击右上角的群课堂图标,并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
这是浙江理工大学“浙理学长云陪伴”的第三期志愿关爱行动培训课的现场。洪芳是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也是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特聘专家。
图为“浙理学长云陪伴”项目海报。浙江理工大学团委 供图
今年春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医护人员奔赴前线,无暇照管家中孩子们的学业。当共青团中央发起“同舟共济、青春偕进”关爱帮扶受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的青少年特别行动——“为奉献者奉献”志愿关爱行动后,浙江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祝莺莺第一时间联系了洪芳,希望依托她的专业资源和技术团队,搭建一个特殊的志愿服务项目。
随后,以浙江理工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优势以及洪芳带领的心理学专业化团队为主打造的特色服务项目——“浙理学长云陪伴”正式启动。
这是一个“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的陪伴服务项目。项目的专家团队负责人洪芳说:“‘云陪伴’服务内容除了学业辅导之外,我们还能为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做得更多,包括时间管理、爱心陪护、亲情陪伴、情绪管理等。”
为此,学校团委招募并组建了一支由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校院两级学生骨干、校志愿服务中心优秀志愿者等构成的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团队有92人,他们与杭州市拱墅团区委合作,为70名医护人员的子女提供一对一的“云陪伴”服务。
通过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在充分了解家庭的实际需求与孩子们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志愿者们确定了每周的服务时长和学习计划。他们通过微信、QQ、钉钉等软件在“云端”进行课后的学业辅导和情感陪护。志愿者每天对服务内容,以及服务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做记录。洪芳通过每周定期举办的网络直播培训课为志愿者做服务工作的督导和分享。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洪芳在线上开展志愿关爱行动培训。浙江理工大学团委 供图
培训课上,洪芳通过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厘清服务的工作思路,摆脱负面情绪困扰,助力他们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
成功破冰,全靠“乐迪”
怎样尽快融入需要对接的家庭,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是志愿者们在“云陪伴“服务中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包新乐是浙江理工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对接服务的是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小伟。
“孩子特别怕生,有点不能接受。我们的辅导能否先暂时不开始。”包新乐顺利地联系上了小伟的家长,而家长的热情也让他觉得工作顺利的有些出乎意料。看到家长发来的信息让包新乐不知所措。“我设想过许许多多种情况:孩子厌恶学习,对于学习一窍不通;孩子学习习惯不佳,没有自己学习的动力;甚至是孩子学得东西非常多,知识面非常广,我的能力不足以成为他的老师......这些我都做好准备应对了,但没想到面对的却是‘怕生’铸成的壁障。”
遇到了这种情况怎么办?包新乐立即联系了洪芳。洪芳表示,和孩子的沟通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她鼓励下,包新乐尝试通过书信和视频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图为志愿者包乐新给小伟画的卡通形象“乐迪”。浙江理工大学团委 供图
书信中,包新乐做了自我介绍,表达了对小伟妈妈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敬佩之情,以及想为小伟提供“云陪伴“服务。在书信最后,包新乐给小伟画了动画片《超级飞侠》里的一个角色——“乐迪”的卡通形象。“在动画片中‘乐迪’乐于助人。我想通过‘乐迪’告诉小伟,别害怕,在你需要的时候我都在。我想用绘画的方式打动这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吧。”
“以后就用这个微信跟你学习。”第二天,包新乐就收到了小伟的信息。这让他倍感振奋,“虽然小伟现在还是很腼腆,但我相信,只要秉着真诚的心,后面的工作一定会越来越顺利。”
Great,Your voice is so sweet!
来自纺织学院的志愿者张耘箫在学业辅导中遇到了一个难题。这是一道小学数学题,要求将文字转化成对应的数字。他说,这难住了自己,花了一下午时间来破解,还请教了很多同学。“希望大家在学业辅导中千万不要想当然或者抱着轻视的态度,要想做好服务工作我们还需要再学习。”他分享道。
学业辅导是“云陪伴”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学业辅导中帮助孩子们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绩,是家长对志愿者们提出的希望和要求。
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于佳宁,辅导对象是二年级的小朋友糖糖。糖糖的家长希望可以通过口语陪练的方式,在英语口语以及表达运用方面有个专业的指导,以增强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前期的沟通比较顺畅,”于佳宁说,“但是随之而来却是忐忑。我不太确定备课的难度,太简单怕她不爱听,太难怕挫伤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考虑到小朋友们凝聚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于佳宁决定用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升他的学习兴趣。
图为志愿者于佳宁通过视频为糖糖上英语课。浙江理工大学团委 供图
为了做好学前准备,于佳宁通读了三到六年级小学英语课本,主动和家长沟通了解糖糖的英语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周一次线上交流,交流时间为三十分钟左右。内容分为口语练习、句型练习、热词扩充。”此外,于佳宁还和糖糖约定了每天口语打卡,用微信语音发送一句最想说的语音,把当天好玩的事情进行分享。
有一次课程中,于佳宁讲到了novel corona virus。她想在增加糖糖对新冠病毒了解的同时,也能引导孩子向奔波在抗击疫情一线的人们致敬,向自己爸爸妈妈说一声谢谢。这次英语学习辅导,小朋友非常配合,注意力也很集中。
“谢谢你,真的很有心。”看到家长的回复,于佳宁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很值得。
不是新“家教”,而是陪伴者
许多志愿者在服务中心里常常有个疑问:有的孩子已经报名参加了校外机构的辅导了,我们志愿者还能提供什么学业指导呢?”面对这样问题,校团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云陪伴”提供的服务不只是学业辅导,更多的是要做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
志愿者苏全胜对接孩子小勇的时候,就很好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小勇的妈妈一开始是把我当做辅导机构的老师来看待。我给她解释说,我的服务不只是学业方面的辅导,更多的是陪伴。所以不用称呼我为老师,让孩子叫我哥哥就可以了。”
在第一天的服务中,“苏哥哥”没有给小勇上课,而是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小勇分享了他的童年玩具。在小勇的印象里,苏全胜就像一位邻家大哥哥。第二天,小勇主动来找苏全胜视频,两人开始交流喜欢阅读的书籍。当苏全胜提出要检查小勇的作业时,孩子爽快地答应了。
在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小勇完全信任了苏全胜,愿意和他分享内心的秘密。小勇的父母作为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比较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更是减少了对小勇的陪伴。因此,小勇心里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这些情绪长时间积压在心底没有得到疏导,令小勇状态低落,十分苦恼。
苏全胜说:“遇到这种事,我先做个倾听者,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把事情说清楚。然后换位思考来感受对方内心的情感和感受,等他情绪稳定后,再给予他一些建议,引导他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等等。”
苏全胜以大朋友的身份,给了小勇莫大的关心与支持:他是孩子内心倾诉的对象,为孩子开启了情绪宣泄的出口,让孩子逐渐从阴霾的心情中走了出来。
经历了那次真诚的交流后,苏全胜明显地感觉到小勇的变化。这样的经历,让苏全胜感觉到了参加“云陪伴”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你们现在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享受到你们提供的如此温情的陪伴。”培训课最后,洪芳动情地说。(记者 李川 通讯员 郭克楠)